伊人睽睽 作品

第101章 天仙配17

    蘭時卻不知道,宮中出來的嬤嬤們,對她們的禮數頗為讚賞,十分滿意。

    徐家這位娘子貌美嫻雅,恬靜溫柔。從天亮到天黑,她不多說一句話,不多走一步路,也不叫嚷發冠沉重、霞帔壓人。紅綠相間的嫁衣禮服穿在身形纖薄的娘子身上,何其典雅。

    便是卻扇上所繡的牡丹花,都精緻非常。

    嬤嬤們心中暗自點頭,想不愧是大儒的女兒,這才當得起“大家閨秀”,比長安城中吃不得苦的貴女們都要勝一籌。

    徐清圓是成過一次親的。

    當日蜀州她假扮新嫁娘,大雨中行路,少許經驗不算白扮一趟。今日她鉚足了勁不給晏傾丟臉,便事事上心,提前與蘭時演練過。

    只是真的到了這一日,她心裡打鼓,緊張感與昔日的假成親全然不同。

    她對婚宴禮數的瞭解,都來自書籍。但其實當日蜀州刺史兒子娶妻那場婚宴,和她在書中瞭解的,並不全然相同。

    徐清圓隱隱察覺,劉禹那場婚事禮儀,似乎是精簡過了的。自然,一國天子一國事,自古以來,婚事禮儀就在不斷簡化。

    一介刺史兒子的婚事,規格已經不低,可惜徐清圓當日心中有事,並沒有研究過……

    她此時硬著頭皮照本宣科,心中忐忑,只怕一會兒出錯。

    嬤嬤們點頭對她一動不動的禮數滿意,她自家知道自家事,只不過在心中重新演練書中的婚事……

    黃昏吉日到,司儀在外唱“新郎進門——”,徐清圓心咚咚跳兩下,更加緊張。

    她情不自禁地動了一下,嬤嬤們看來,見她只是坐得更端正些,並沒有起身。徐清圓側耳,聽司儀在外唱:“新郎北跪奠雁——”

    徐清圓心中一動。

    《禮記》中說,成婚必用大雁,待奠雁之後才會將大雁放生。只是大雁極為稀罕,很多人成婚會用結綵代替。但是聽司儀的意思,晏傾是帶了大雁的?

    再一會兒,司儀又在外唱:“請下婿——”

    看熱鬧的鄉鄰們又笑又心疼:“蘭時小娘子可要小心些,打壞了新婿,你家娘子不得哭死?”

    徐清圓心中再跳一下:這亦是她教過蘭時的。

    她左右觀望,見嬤嬤們都笑盈盈地站到了窗下,悄悄去看院中的熱鬧。想來這樣的時候,她們也不會說她。徐清圓便提著裙裾,小步挪到窗下,打著扇子從窗縫衝往外看。

    嬤嬤們果然笑著為她讓了一條道,指著院中:“晏少卿在那裡。”

    不用她們說,徐清圓也看到了。身著絳公袍的晏傾,比平日穿緋紅官服的他,乍看像是一樣,仔細看又分明不一樣。徐清圓只看到他側立,被眾人簇擁著。

    那麼多的人圍著他……徐清圓手心出汗。

    她見蘭時提著一根竹杖,躡手躡腳地湊過去,在晏傾肩頭輕輕打了一下,這便是“下婿”。

    晏傾扭頭,看向蘭時,蘭時打了那麼一下就不敢繼續了,笑嘻嘻伸手:“姑爺,沒有我的紅包嗎?”

    晏傾目中帶三分笑,他身後的僕從立刻將準備好的香果掏出兩枚遞出去。晏傾忽然向窗子方向看來,目若春水融冰,盈盈潤潤,徐清圓連忙背身躲開。

    司儀再唱:“成婚之夕,新郎做催妝詩——”

    外頭笑語聲不斷,徐清圓重新坐回榻邊,側耳傾聽。她並不擔心晏傾做不出詩,需要代筆。她此時聽不清外面的聲音,但是聽喝彩聲不斷,便知道新郎官的風度被人讚賞。

    徐清圓用卻扇點了點下巴,目中笑意點點。

    之後婚事流程一如她預計過的所有,按部就班,一步未省。

    催裝後晏傾進屋來接她,二人手才牽上,就被一群人簇擁著出去。徐清圓被推上馬車,晏傾騎馬在外,到巷口,司儀隊又被百姓們攔住,討要吉祥彩頭。

    這叫“障車”。

    婚事司儀隊從永寧坊出發,一路敲打吹唱前往晏府。徐清圓昏昏沉沉坐於車中,被外面的爆竹和吹打聲弄得頭皮發麻,卻也禁不住笑。

    終於到了晏府,徐清圓卻並不立即下車。晏傾拉著她的手,二人踩著早已備好的氈席,一步步向府中走。如同步步生蓮般,僕從們將氈席一片片置於二人腳下,入目皆是豔紅色。

    這叫“轉席”。

    再之後,拜堂、撒帳、合巹、合髻。撒帳歌聲之餘,除了晏傾那面目模糊的父母,晏府還請來了百歲老人坐席,為二人賜福。

    坐在洞房中獨自等待新婚夫郎的徐清圓,至此長長舒口氣。聽著外面的舞樂歌聲,她揉一揉腮幫,眼中笑意滿滿。

    這場婚宴禮,和蜀州時那場不一樣。

    它從頭到尾用的都是南國時流傳的婚宴流程,是徐清圓從書上、記憶中學過的禮儀,而不是今日人們已經習慣的。

    晏傾從未與她商量,從未問過她懂不懂婚事禮儀,從未將她孤女的身份宣之於眾,但他一言一行,都在照顧她。

    接下來……便是洞房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