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靠 作品

54 浦溪路三十二號

    李齊於是搬進了胖哥家附近,浦溪路三十二號。

    陰差陽錯,李齊認識了胖哥十七歲的兒子小和。幾次幫助小和後,他跟小和建立了友情。

    後來他就是在小和的幫助下,知道了與胖哥來往密切、嫌疑頗大的小混混阿威,正是阿威,將毒品拿給了李齊妹妹。

    與此同時,李齊無意中發現隔壁鄰居阿天竟是警察派來的臥底。阿天與胖哥、阿威結識,打入這些混混內部,想要查出夜店、甚至是整個東明市的幕後黑手。

    李齊本打算一刀殺了阿威,阿天勸說他不要,找出幕後黑手才能真正替他妹妹報仇。

    李齊被警察拒絕太多次了,他不相信警察。他不想替天行道,也不想伸張正義,只想一命還一命,只想報血仇。

    就在李齊差點走上極端,也變成一名罪犯時,是小和改變了他。

    他轉而跟阿天合作,根據小和提供的線索,層層追索,終於揪出了東明市的大毒販。

    這部片乍一看充滿了動作、刑偵、懸疑等商業元素,但不止如此。

    陸邢文知道導演想表達的更多,人性、社會的貧富差距、繁華城市裡的底層人民等等,林元生是個有想法的導演,他絕不只是想拍一部賣座的商業動作片。

    林元生跟陸邢文說,他知道想拿獎,國內最喜歡拍的題材就是農村或者幾十年前的舊況。上一代有影響力的導演,幾乎都是舊時代成長起來的,他們對那個年代有感情,怎麼拍,也只能拍那個年代。而他呢,他是在東明市長大的,讓他拍農村,他拍不出來,他沒有那種情感,沒有那種體驗。他想拍,就只能拍城市。

    城市不是永遠光鮮亮麗的,他的背面,也是黑暗的,照不到陽光的,潮溼的,發出令人作嘔的氣息。

    他要拍,一個在偏僻縣城裡成長起來的、單純的、木訥的、連架都沒打過的青年,是怎麼在城市裡一步步被逼成拿刀的狂徒。

    臥底,找出毒販,揪出幕後boss,只是一條故事線。而李齊的變化,才是整部片的血肉。

    “小和,就是李齊變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林元生又點燃了一支菸,“李齊已經黑化了,已經拿起了刀,已經變成一個兇徒。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生活裡的所有期盼,他沒有錢,沒有房子,沒有幸福。他不相信警察,不相信社會,他只相信以牙還牙。這樣一個窮途末路的人,最後卻因為小和,又扭轉了回來。”

    “阿天,是一個有正義感的警察。他跟李齊一樣是成熟的男人,他有力量,有信念,他遭受了很多不公,但仍相信自己警徽的神聖力量。這樣一個人,仍然不能把李齊從絕路上拉回來。最後,是弱小的十七歲的小和,把李齊拯救回來的。”

    林元生講得忘情,煙都忘記抽,菸灰已經燒成長長的一段,掉落在地毯上。

    “小和的戲份沒有阿天多,但是,小和絕對是對李齊來說,最重要的一個人物。畢竟李齊出場的時候,他家人都已經死了。”

    “什麼樣的小和,才能把一個兇徒從絕路上拉回來?”

    小和,胖哥的獨生子,十七歲,高三生,成績一般。

    他是家中獨子,然而卻沒有得到父親的寵愛。他跟媽媽兩個人,常年生活在胖哥家暴的恐怖陰影下。

    十年前的浦溪路,環境糟糕,這裡不過是貧民的聚集地。

    胖哥雖然做違法的生意,但他好賭好喝,手裡留不住錢,依然在這個城市最破落的角落裡租房住。

    他天天喝酒,喝醉了,就打小和媽媽;不開心了,也打小和媽媽;或者根本沒有任何原因,只要他看小和媽媽不順眼,他就打。

    有時候也打小和。

    小和媽媽總是把小和關進房間,或者把他推出家門,讓孩子躲開。

    小和是聽著媽媽的哭喊聲、爸爸的咒罵聲長大的,他膽小、懦弱、內向,在學校沒有朋友。

    他想努力考上大學,逃離這個家,卻又放不下媽媽。他計劃帶上媽媽去讀大學,偷偷跑掉,這是他做過的,最大膽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