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若谷 作品

423猴兒應劫清一藏迷;石心悟道心猿功成

天生萬物以養人,而人無一物以報天,猴兒雖非人,但此理亦是相通,便效莊祖之法,以報天地吧!”

夜明聞言一笑,一指猴兒殘軀,其軀便飛起,落入山下林中......

吳先生見此,忽然一笑,有一種頓悟之感生出。

這時,先前僧人又道:

“主持在‘三藏殿’以待貴客。”

夜明笑道:“此處有我看護,吳先生自去便可。”

吳先生也不矯情,隨僧人而去。

不多時,便見山中之寺。

當真是金碧輝煌,處處佛韻。

入寺中之後,見有一殿,上書“三藏殿”三個鎏金大字。

吳先生入內,見一老僧端坐蒲團。

老僧見吳先生入內,起身笑迎,一禮道:

“緣法如此,需得先生親入此處,禮數不周之處,還望先生見諒。”

吳先生連忙還禮道:

“不敢,此番幸得貴寺相助,吳某感激不盡。”

兩人寒暄幾句之後,老僧忽然指著大殿道:

“此殿名為‘三藏殿’,先生可知,何謂‘三藏’?”

“吳某愚鈍,請大師示下。”

“世間之煩惱,如江海湖海之泥沙,無窮無盡,若想超脫,需得悟淨;

世間之慾望,如豬豚貪食之無度,駁雜穢惡,若想超脫,需得悟能;

世間之規矩,如鎖猿縛馬之枷鎖,冷血森嚴,若想超脫,需得悟空。

悟空、悟能、悟淨者,方得三藏,才可超脫。”

吳先生聞言,若有所思的喃喃著:

“悟空、悟能、悟淨......”

老僧見吳先生思索,帶笑等待,並不干擾。

良久之後,吳先生眼中閃過一絲明悟。

老僧見此,緩緩點頭。

“多謝大師點撥,只是請問大師,吳某不過一凡夫俗子,緣何同吳某說這些?”

老僧緩緩道:“世間真理大道,就在世人眼前,而世人愚頑不知。

若想將此大道傳出,需得加以潤色,使之能被世人接受方可。”

“所以,大師是想借吳某之筆,以醒世人?”

“是此理也。”

見老僧承認,吳先生有些受寵若驚:

“在下才學淺薄,對世間真理,本就一知半解,如何能擔此重任?”

“先生慧根深藏,不必妄自菲薄。

人心無非靈臺方寸之處,斜月三星之間。

先生之才,車載斗量,將至理藏於故事中,想能為世人所解。”

老僧說著,又指著身後書架道:

“我處有‘三藏真經’九九八十一卷,先生可時時觀讀,想能有所助益。”

吳先生聞言,雙手合十謝過。

接下來時日,吳先生每日都在三藏殿中與老僧論道,每日正午必到峰頂查看石心情況。

到第九日時,吳先生方到峰頂,尚未走近,就見夜明笑著拉他退後。

接著,只聽一身巨響,那石心碎裂,自其中蹦出一猴。

猴自空中連翻幾個筋斗,落地之時,霎時化為三十丈巨猿,氣勢駭人,聲威隆隆。

巨猿毛髮豎立,仰天長嘯,聲勢浩大,氣勢磅礴。

過一陣後,巨猿身上光華內斂,又化變為一隻小猴子,落於地面。

一路跑到吳先生跟前,拉著吳先生手,以臉摩擦,做親暱狀。

一旁夜明見此,笑道:

“先生,你我至此,也該別離,這猴兒、馬兒都留於你,我去也。”

說罷,轉身下山,消失無蹤。

吳先生見此,並不意外,只是笑著對其消失方向一禮。

隨後又以手撫猴兒頭頂道:

“你今渡過劫難,雖是猴,卻通人性,名中猴字可去也。

自今日起,你就叫——

吳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