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殷商開始的千年世家 作品

第498章 勿忘先帝之志!繼續變法


                 朱洪武當時主政時期,因為其裁撤了宰相,所有政務都壓在他身上。各地很多官員對於朱洪武一個泥腿子出身來當皇帝,心中對其都很輕視。

  即便是當了明朝的官,也不願意勤勤懇懇做事,因此就開始整出各種么蛾子。那些花團錦簇,篇幅數千言的奏疏是一個,另一個就是全國大小事務,全部都交給朱洪武一人聖裁。

  甚至就連一個縣裡轉運錢糧的事情都要送到皇帝這裡批覆,也是朱洪武天賦異稟,精力充沛,居然能扛下來。

  當然朱洪武能扛下來,在他之後的皇帝就不行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後面的皇帝搞出來了一個內閣制,這又是後話了。

  朱洪武對這些官員非常嚴厲,不過這也是他們自找的。在他執政的時期這群官員被其收拾的苦不堪言,乃至於官不聊生。

  因此這些人就暗中創造出了一些詞語,比如說投獻。

  這些人將那些認真為朝廷做事,負責的官員稱為投獻,是諂媚,沒有氣節,是獻媚朝廷,是品格卑劣的表現,在官場上是要被歧視的。

  這些人拿著朝廷俸祿,自己不認真做事,看到別人認真做事就要大肆詆譭。可惡至極,甚至他們還會操控輿論,扭曲事實。

  這也難怪,朱洪武會大殺特殺了。

  王承為了防止一些官員以‘倍之’的手段搞事,對於精簡也是有要求的,必須清晰,不能出現歧義。

  這一番做派讓那些官員很是難受。

  與此同時,朝廷的政策也需要清晰明瞭,不能含糊其辭,必須向百姓解釋清楚。

  雖然經過了王承的一番整治後,朝廷的奏疏數量明顯減少了,同時奏疏的內容也大幅度縮短。特別是王承對於幾個依舊用各種華麗辭藻來拍馬屁的奏疏進行了嚴厲斥責,那幾名官員更是被連降兩級處罰。

  看到如此嚴厲之後,大乾官場上的風氣頓時為之一改。奏疏問題也得到了初步解決。

  但是即便是奏疏變得簡潔明瞭之後,每天朝廷需要批閱的公文奏疏也有上千本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