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7 章 念奴嬌4





卷即席捲,滔滔巨浪擊打著江岸,捲起的浪花如同千萬堆白雪,表明江水力量之大。




同時,詩人又以“亂”和“驚”進行修飾,亂石,寫出了岩石形狀的險怪;驚,表現了水勢的洶湧澎湃,而後面的雪又賦予浪花以清冽的顏色。




短短三句,有視覺、有聽覺,並雜以比喻、誇張、對偶等修辭手法,引發讀者的想象,呈現出一幅頗具聲色、極富動感的畫面。這樣的寫景之筆,哪怕放在整個文學史上,都是毫不遜色的。】




蘇轍略略往後一坐,嘴角翹起,神情舒泰。




他哥說得也對,後世之人確實極為擅長誇詞,他開始喜歡這種語言方式了。尤其是這些話還是用來誇他哥的,更喜歡了。




唐朝。




王、孟諸人俱是低頭一笑:景有闊大、精微之分,蘇軾這幾句詞豪氣縱橫、疏蕩磊落,卻也有雪色清冽的精微之筆,這樣超絕的遣詞用句能力,的確可以與諸古人同笑。




南朝。




謝靈運將自己手中的山水之句棄置一旁,他愛會稽的靈山秀水,也愛用筆下的清辭麗句為之描畫,但蘇軾詞筆卻又是另一種雄奇。




“本以為一個李白便足以讓人側目,不曾想如今又出了一個蘇軾。”他嘆笑著搖頭,不無豔羨,“仙才啊!”




如今他不僅是要恨見不到古人,還要恨無法與天地同久,見一見後人了。




南宋。




評論家胡仔頗覺新奇:“後世解詩與我等當真殊有不同。”




“怎麼?”正在品詩的友人頭也不抬地問。




胡仔道:“我日前讀東坡此詞,




批註曰,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前代論家如鍾嶸、司空圖諸人,亦是著力於短章小評,聊記所感。後世似乎賞得極細,這煉字、修辭,豈非一句便可賞出長篇?()”




“▇()▇[()”




“非也,”胡仔嚴肅地搖搖頭,“如此解法便於傳道受業,吾人若是能編一書,錄前代佳作而詳解之,於解詩、傳詩,豈非好事一樁?”




不說其他,這種解法當真極易於開蒙!




胡仔沒有想到,自己一時興起的想法竟會在後來蔚然成風,自南宋胡仔始,越來越多的詩評家嘗試編寫詩文賞本,用語之精、解讀之妙令後世無數人拍案叫絕。




更重要的是,由於詩文評的興盛,詩評家們逐漸開始系統地梳理自己的觀點,編之成理論專著,代代流傳,後世中國文本解讀之專門精深令世界側目,無數東西方學者試圖從中找到方法來突破自己闡釋的困境,一個文化強國蔚然壯觀。




【在這裡,詩人選取赤壁的典型意象,以亂石、驚濤、江岸、雪浪等,輔以貼切傳神的動詞,描繪了一幅赤壁江景圖,營造出雄奇壯闊、動人心魄的意境。




但它畢竟不是完全寫實的。




比如說,當年,南宋詩人范成大在赤壁遊玩之後,發現那裡並不像蘇軾詞中所寫的有“亂石穿空”之景,於是回來就寫:




家人們,避雷赤壁古戰場景點!!!我去看了,就是一個小土山,和《念奴嬌》裡寫的根本不一樣,好失望,文案詐騙。蘇軾寫詞也太誇張了!】




才發表完看法沒多久的范成大:???這是我的原話?




蘇轍冷笑一聲:我兄長的詞寫得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