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197章 古代三大改革家

 張居正:說起來,我還要感謝韃靼首領鬧這麼一出,要不然我還撈不到這麼亮眼的政績。 

 他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又要時刻面臨著高拱的暗算,就需要儘快晉升獲得權勢。 

 可想要更上一層樓,需要有亮眼的政績。 

 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韃靼首領恰到好處的給了他絕佳的機會。 

 也正是憑藉著平息韃靼作亂的政績,他才得以晉升為吏部尚書兼任太子太傅。 

 解決了邊患問題,自己的權勢又大了幾分,他也開始施展理想抱負。 

 “1572年,隆慶六年,大學士張居正被朝廷進封為少師。” 

 “同年五月,明穆宗駕崩,內閣大臣高拱和張居正受顧命輔佐東宮太子,而後年僅十歲的明神宗萬曆皇帝繼位。” 

 “內閣首輔高拱為防止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專恣跋扈,暗中謀劃剷除馮保。” 

 “但張居正暗中將消息洩露給馮保,於是兩人共同計劃將高拱排擠出內閣。” 

 “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萬曆生母李太后神經,加之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對高拱不滿向李太后進讒言,李太后以專政擅權的罪名將高拱免官。” 

 “同年六月張居正順理成章成為內閣首輔,隨後張居正又加左柱國,並進中極殿大學士。” 

 高拱:背後打小報告,當真是卑鄙無恥。 

 馮保:還想剷除我,我先把你剷除了。 

 張居正:為了早日推行改革一事,就必須把高拱這個最大的障礙掃除。 

 大明疾弊已深,到了不得不改革的時候。 

 可他的改革措施勢必要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尤其是朝堂的文武群臣。 

 為了能夠順利推行改革,他就必須獨攬大權,把內閣首輔的位置牢牢掌握在手中。 

 況且高拱還是恩師的政敵,不管於公於私,他都必須除掉高拱。 

 “萬曆小皇帝賞賜張居正金幣和繡蟒鬥牛服,而張居正也因皇帝的信任而以天下為己任。” 

 “張居正勸說萬曆遵守祖宗舊制,將講學、親賢、愛民、節用視為緊急要務,同時應該尊崇兩宮皇太后。” 

 “此時太監馮保想討好皇帝的生母李太后,暗示張居正讓他提出兩宮並尊的建議。” 

 “於是張居正議定明穆宗皇后的尊號為仁聖皇太后,明穆宗皇貴妃李氏為慈聖皇太后。” 

 “而慈聖皇太后遷移到乾清宮,撫養皇帝,宮內事情任用馮保,朝廷的大權全交給張居正。” 

 “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掌握大權後,以尊主權、整頓吏職、明確賞罰、統一號令為主。” 

 張居正:皇帝年幼,有了太后和馮保的支持,我終於可以大展拳腳開始推行改革。 

 除掉高拱後,他得以擔任內閣首輔一職。 

 可僅僅如此,還不足以推行改革,還需要得到強大的支持。 

 而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和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就是兩個最強大的外援。 

 得到了這兩人強有力的支持,他才終於可以得以施展心中的理想抱負。 

 “張居正在擔任內閣首輔後,又得到了太后和太監的支持,就開始大刀闊斧的推行改革。” 

 “主要是當時的大明朝面臨嚴重的土地危機和財政危機,已經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明朝中葉,兼併土地的情況相當嚴重。” 

 “突出的表現是皇族、王公、勳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權,以投獻、請乞、奪買等手段,大量佔奪老百姓的土地。” 

 “全國納稅的土地,約有一半為大地主所隱佔,拒不繳稅,嚴重地影響了國家收入。” 

 “貴族和大地主瘋狂地掠奪土地,封建剝削進一步加劇,租種官田的農民生活極苦。” 

 “當時民間有兩首歌謠,足可以反應當時的土地兼併有多麼嚴重。” 

 “一畝官田七鬥收,先將六鬥送皇州,只留一斗完婚嫁,愁得人來好白頭。” 

 “為田追租未足怪,盡將官田作民賣,富家得田民納租,年年舊租結新債。” 

 張居正:土地兼併蔚然成風,朝廷賦稅收不上來,老百姓生活悽苦,要是再不著手解決,大明江山危矣。 

 土地問題和財政問題息息相關,兩者相輔相成。 

 士紳階級通過巧取豪奪,大量侵佔老百姓的土地。 

 這些士紳階級儘管土地眾多,但根本不交賦稅,嚴重影響朝廷的財政收入。 

 士紳階級的賦稅收不上來,朝廷只能把賦稅強加在老百姓身上。 

 原本老百姓就賦稅沉重,再加上朝廷攤派的賦稅,只會讓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苦。 

 要是再不解決這種問題,老百姓遲早會被逼反,到時候大明江山岌岌可危。 

 也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才會那麼迫不及待的推行改革。 

 他知道大明不能等了,否則局勢只會越來越惡化,最終無力迴天。 

 “明中期後,政府的財政危機逐漸加重。” 

 “洪武年間,夏秋二稅米2473萬石,麥471萬石。” 

 “到正德初年,土地集中,賦役不均,人口流動,地方官吏隱匿賦稅,朝廷每年公徵米2216萬石,麥462萬餘石。” 

 “到嘉靖後,稅收下降到米1822萬餘石,麥462萬餘石。” 

 “稅收大幅下降,但朝廷的財政支出卻與日俱增。” 

 “特別是在嘉靖二十九年,蒙古韃靼進逼北京。” 

 “朝廷因此增加了很多士兵人數,從而導致軍費大增。” 

 “據戶部統計,嘉靖三十年,各邊餉銀達525萬兩,修邊賑濟等所需要800餘萬兩,兩項合計約1300萬餘兩。” 

 “而當時正稅、加派、餘鹽販賣,加上其他搜刮,總共才900餘萬兩,差了一大截。” 

 “據戶部統計,隆慶元年底,太倉只剩下銀子130萬兩。” 

 “而應該支付的官員和將士的俸銀135萬、邊餉銀236萬、補發年例銀182萬,三項通計總支出銀需553萬兩。” 

 “以當時的現銀來計算,只夠三個月的開支。” 

 “京倉存糧,也只是夠支付在京官軍兩年的月糧。” 

 “用銀子的地方很多,但國庫的銀子遠遠不夠,這足以說明朝廷的財政拮据到了可怕的地步。” 

 “此時在北方,蒙古、女真時常入寇邊塞,在南方經常有叛亂髮生。” 

 “黃河數次決堤,動輒淹沒數十個縣區,這需要大量的賑災銀。” 

 張居正:大明財政已經嚴重入不敷出,要是再不改革增加財政收入,大明江山將要分崩離析。 

 朝廷稅收日漸減少,可朝廷必要的支出卻與日俱增。 

 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再加上士紳階級的土地收不上來賦稅,導致朝廷的收入急劇降低。 

 朝廷收入是減少了,可支出卻不見減少。 

 相反,內憂和外患雙重加劇下,使得財政支出大幅增多。 

 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再不想辦法開源節流,朝廷將陷入無錢可用的危險境地。 

 太后和馮保之所以大力支持他改革,也正是因為大明江山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局面,不得不進行改革。 

 “張居正指出,當時大明存在最為突出的五大積弊。” 

 “一是宗室的供養使得王朝揹負沉重的包袱。” 

 “二是派系互鬥導致朝廷人才匱乏。” 

 “三是沉官冗員太多,朝廷政令難以有效實行。” 

 “四是軍備渙散,邊防不堪。” 

 “五是朝廷國庫空虛,財政赤字由來已久。” 

 “於是1573年萬曆元年,張居正針對大明存在的五大問題,在年幼的萬曆皇帝、後宮李太后、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三方的支持下,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來解決大明面臨的困境,史稱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大明面臨的五大弊端,哪一樣都不容易解決,但不管再怎麼艱難,為了延續大明江山,為了減輕百姓負擔,為了實現理想抱負,我也必須推行改革,永遠不會退縮。 

 他一路走來,努力這麼久,走到如今的位置,就是為了施展心中的抱負。 

 要不容易走到這一步,要是讓他放棄。 

 他做不到,也不甘心。 

 他暗下決心,堅定自己的信念,無論如何也要推行改革。 

 各朝古人聽到這裡,無不對張居正萬分欽佩。 

 大明面臨的弊病令人望而生畏,可張居正卻可以不畏艱難險阻,也要推行改革拯救大明,這讓大家不得不敬佩。 

 不過接下來應該就是張居正改革的具體內容,大家對此萬分期待,尤其是各朝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