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07章 傳奇伊始

 “李世民血脈裡流淌的這股尚武精神,將在靠拳頭說話的隋末亂世之中大放異彩。” 

 李世民:朕少尚威武,不精學業,先王之道,茫若涉海。 

 他大致也能聽明白主播所說的體育生和文化生,小時候只對騎射感興趣,對經史子集不太精通。 

 雖說對聖賢之道不精通,但也沒有到嚴重偏科的地步。 

 只是相對來說,他更喜歡馬上功夫罷了。 

 還別說,之所以對騎射感興趣,可能就是跟他從母親那裡遺傳下來的血脈有關係。 

 母親身上有北方遊牧民族的血脈,天生就適合戰鬥。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樣,他的身上流淌著尚武的血液。 

 “613年,隋煬帝大業九年,出任治禮郎的高士廉對年幼的李世民極為器重,主動將外甥女長孫氏許配給李世民。” 

 “其外甥長孫無忌此後也成為大唐的開國功臣,而高士廉自身在玄武門之變中協助李世民奪得了政權。” 

 高士廉:當初我一眼就看出皇上長大後有大出息,這才果斷的把外甥女嫁給皇上,現在看來,我的眼光果然沒錯。 

 他當初就有聽說李家老二聰明伶俐,後來親眼看到時,就斷定李家老二貴不可言。 

 再根據當時動亂的環境考慮,他猜測李家老二一定可以建功立業,闖出一番大名堂。 

 也正因此,他當即就存了拉攏李家老二的心思。 

 他不僅把外甥女許配給李家老二,更是把外甥長孫無忌也一併介紹給李家老二。 

 後來隨著李家老二一路成長,他越發發現自己的決定有多麼正確。 

 “李世民在史書上第一次展露頭角時才十六歲。” 

 “615年,隋煬帝大業十一年,表叔隋煬帝巡遊北塞,被突厥可汗率其數十萬圍困在了雁門。” 

 “隋煬帝慌了,眼睛都哭腫了,趕緊發通知號召天下勇士前來勤王。”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十六歲的熱血少年李世民果斷從軍,響應招募前去救援。” 

 “將要出發時,李世民向將軍雲定興獻策,佈置疑兵陣容以震懾擊退敵方。” 

 “李世民:一定要攜帶旗鼓來設置疑兵,再說始畢可汗全國的軍隊敢於包圍天子,必定是認為國家倉猝之間無人救援。” 

 “李世民:我們張大軍容,讓軍旗連綿數十里,夜晚就讓鉦和鼓聲互相呼應,胡虜必定認為救兵已大軍雲集,就會望軍隊揚起的塵土而逃遁了。不然的話,敵眾我寡,他們全軍來戰,我們必不能應付。” 

 “對於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來說,第一次上戰場就能提出這樣的妙計很了不起了。” 

 “隋煬帝最終能擺脫雁門之圍,和李世民的妙計沒啥大關係。” 

 “不過從中可以看出來,少年李世民便已經是有勇有謀了。” 

 隋煬帝:朕什麼時候眼睛都哭腫了,為了襯托李世民,大可不必抹黑朕。 

 他巡遊北塞,說是被突厥可汗圍困在了雁門,看樣子很狼狽。 

 其實不然,這都是他故意設下的圈套。 

 為的就是裡應外合,以自身為誘餌,一舉消滅突厥可汗。 

 可無奈的是,他的兒子不給力,浪費了這麼好的機會,沒能留下突厥。 

 嬴政:長篇大論的講述李世民當年的妙計,最後突然來一句大轉折,和李世民的妙計沒關係,真有意思。 

 不過不得不說,十六歲的李世民第一次上戰場,能夠想出這樣的辦法。 

 不管有沒有用,足可以看出李世民從小就足智多謀。 

 “616年,隋煬帝大業十二年,李淵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隨到太原。” 

 “當時有高陽賊首魏刀兒來攻打太原,李淵進攻魏刀兒,深入賊人陣營中。” 

 “李世民見李淵深入敵陣,用精銳騎兵突圍進入賊陣,箭射賊兵,敵軍潰散,把李淵從上萬賊兵的圍困中救出。” 

 “這時正好遇上敵人步兵來到,李淵與李世民又奮力進擊,大破敵兵。” 

 李世民:嚴格說起來,這是朕第一次領兵作戰,現在想起來還記憶猶新,令朕印象深刻。 

 想當初,高陽賊首來攻打太原,他絲毫沒有感到害怕,反而有種莫名的興奮。 

 那時他迫切的想要建功立業,立下一個又一個戰功。 

 因此得知賊首率軍來襲時,他有的只是聞戰的喜悅,恨不得立刻率兵去打敗敵人。 

 最後也果然不出他所料,進展一切都很順利。 

 雖說第一次和敵人面對面交戰,但一點都不帶怕的,輕鬆大破敵軍。 

 “617年,大業十三年,隋王朝發動大動盪,天下反賊四起。” 

 “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隋煬帝的統治搖搖欲墜。” 

 “李世民暗中圖謀起義,常常降低身份推崇士人,拿出財物來供養門客,群俠大盜,沒有一個人不願效死力。” 

 “此時李淵任河東討捕使,大理司直夏侯端、鷹揚府司馬許世緒、武則天之父武士彠等人均勸說李淵舉兵起事。” 

 “李淵則認為時機尚不成熟,不可輕舉妄動,僅讓部下偽造敕書大量徵兵招攬人才。” 

 “李世民見反叛隋朝的劉武周已佔據汾陽宮,便鼓動父親李淵早點定下大計起兵反隋,否則將被劉武周佔了先機。” 

 “李淵趁此機會召集將領幕僚商議,並於同年五月,起兵于山西晉陽,史稱晉陽起兵。” 

 趙匡胤:現在看來,太宗想要造反的野心比高祖還要迫切。 

 隋朝剛剛有動亂的跡象,太宗就已經在暗中準備造反了,拉攏士人為將來造反做準備。 

 後來太宗更是見劉武周反叛隋朝,就立馬迫不及待的鼓動高祖造反。 

 這一切的種種,足可以看出太宗一開始就有野心。 

 此刻他也明白了,從這裡開始,太宗發動玄武門之變就已經是必然的。 

 畢竟從太宗的野心就能看得出,天下江山是他的追求。 

 太宗是不可能為了兄弟情義,就放棄心心念唸的天下。 

 “在隋末的一眾反隋勢力之中,李淵的運氣是最好的,天時地利人和樣樣都佔了。”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和,人才成了大家角逐天下的最稀缺資源。” 

 “李淵就從來沒有這個焦慮,他的兒子女兒們武德充沛,在人才方面屬於自產自銷了。” 

 “李淵起兵後,首先劍指關中地區。” 

 “當時年僅十七歲的李世民一路上展示出了超凡的領導力,和兵士們同吃同住,打起仗來身先士卒。” 

 “而且治軍極嚴,路上想吃個瓜果蔬菜,都一定要給老鄉錢,非買不許吃。” 

 “如果士兵偷吃沒給錢,李世民他們就會出面替他買單,士兵和百姓都誇讚李世民是仁義志軍。” 

 “李世民率軍攻打西河郡,斬殺郡丞高德儒,並宣佈政令。” 

 “攻下西河後,李淵封李世民為敦煌郡公,右領軍大都督,統帥右三軍。” 

 經歷過李世民這一時期的大唐百姓,深刻的明白主播所說的都是真的。 

 他們的皇上當初治軍有多麼嚴明,他們作為親身經歷者最清楚不過。 

 也正是看到皇上當年的仁義之師,他們就已經認定天下最後肯定是皇上的。 

 因為他們知道,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有多麼難得。 

 他們遇到的幾乎所有其他勢力的軍隊,都會侵犯他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 

 搶劫東西那都還算好的,嚴重的會胡亂殺人,他們深受其害。 

 也只有皇上的仁義之師,不侵犯他們老百姓,才能得到他們真心的擁護。 

 “起義大軍往西攻打賈胡堡,隋將宋老生率領精兵兩萬人駐紮在霍邑以抗拒義軍。” 

 “當時遇上幾天幾夜的大雨,再加上糧草也快沒了。” 

 “李淵與裴寂議論,暫且回太原,以後再圖謀起義舉事。” 

 “李世民:本來興起大義是為了挽救蒼生百姓,應當先攻下咸陽,號令天下。遇到小小敵軍就退軍,恐怕跟從起義的人將會一鬨而散。回軍守衛太原一個城池,這是為賊打算,拿什麼來自我保全!” 

 “李淵不採納李世民的建議,催促命令大軍回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