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08章 封神之戰

 “當時寡不敵眾,李世民陷入重圍,左右的部下都很恐懼,害怕李世民出事。” 

 “李世民命令左右的人先行歸營,獨自一人率軍在最後跟隨。” 

 “王世充麾下勇將單雄信率數百騎兵夾道進逼,爭先進攻,李世民幾乎被他活捉。” 

 “李世民拉開弓箭左右射敵,敵人沒有一個不是應聲而倒,還俘虜了王世充的大將。” 

 “九月,李世民用五百騎兵先行觀察戰場地勢,終於與王世充一萬多人相遇。” 

 “兩軍交戰,李世民再次打敗了他,斬首級三千,俘虜了王世充大將陳智略,王世充僅僅本人逃脫。” 

 王世充:碰到李世民這樣的對手,我也很無奈,明明大好形勢也能戰敗,我還能說什麼呢! 

 或許李世民是上天都眷顧的人,以至於他都把李世民逼到了絕境,最後還能讓李世民翻盤。 

 他用三萬精兵重重包圍李世民,眼看著就要活捉李世民,可最後還是讓李世民溜走了。 

 就這樣逃之夭夭的對手,他派大將去追擊,還能被李世民俘虜,這上哪說理去。 

 最後就更離譜了,他率領一萬大軍對戰李世民的五百人,還能被打得丟盔卸甲,死傷慘重。 

 要不是他最後機靈逃之夭夭,就連他都要交待在李世民手上。 

 “李世民擊敗王世充後,一看洛陽勢頭不好,附近的九個州郡一個一個前來歸降。” 

 “此時的唐軍,猶如一個大口袋把洛陽給裝了起來。” 

 “李世民看時機成熟了,下令圍攻洛陽。” 

 “王世充慌了,趕緊派出使者向遠在河北的割據政權的老大竇建德求援。” 

 “621年,武德四年二月,李世民又進駐青城宮。” 

 “營壘尚未建立,王世充的軍隊二萬人在大河對面駐紮。” 

 “李世民以精銳騎兵在北邙山駐紮,令部下率五千步兵渡水攻擊王世充,並趁機告誡部下。” 

 “等到雙方交戰時就放煙,我當率騎兵南下。” 

 “雙方軍隊才接戰,李世民用騎兵衝鋒,自己挺身衝鋒在前,與部下里應外合。” 

 “李世民指揮兵士追擊,俘獲、斬首共八千人,於是進兵屯營到城下。” 

 “王世充被打怕了,不敢再出戰,只是環城自守,以等待竇建德救援。” 

 “李世民派遣將士挖掘壕溝,環繞佈置打算長期圍守王世充。” 

 王世充:我對不起竇建德,把他拖下水了,可沒辦法,只能找竇建德求援了。 

 李世民太厲害了,他不得不尋求外援,能想到的強大援軍就只有竇建德了。 

 眼看著李世民就要把他圍困在洛陽,他這時候唯一的希望就是竇建德。 

 畢竟能夠和大唐分庭抗禮的,除了他王世充,就只剩下竇建德。 

 他也不擔心竇建德見死不救,只要竇建德不傻,對方就一定會出手的。 

 畢竟如今大唐有了李世民,可謂是如日中天。 

 他和竇建德就屬於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旦他被李世民消滅了,那下一個就是竇建德。 

 “河北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雖然在河北的竇建德是山東漢子,不過也挺慷慨的,他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親率十萬大軍南下支援洛陽。” 

 “竇建德帶領大軍是一路平推,攻佔了剛剛歸降大唐不久的州縣。” 

 “一看竇建德這麼猛,李世民的部下擔心腹背受敵,請求李世民退師到谷州觀看形勢。” 

 “李世民:王世充糧食已盡,內外離心,我軍不需攻擊,可以坐收敵軍破敗之功。竇建德新近攻破城池,將官驕傲士兵怠惰,我軍當進攻佔據武關,扼守山川要衝。” 

 “李世民:敵軍假若與我軍爭勝負,我攻破敵軍是必然的了。如果不戰,十日之間王世充當會自我崩潰。若不急速進攻,敵軍進入武牢,諸城剛剛歸附,必定不能堅守。他們兩方力量合併,還能把他們怎麼辦呢?” 

 “竇建德在板渚駐紮,李世民駐軍在武牢,兩軍對峙二十多天。” 

 竇建德:王世充真是廢物,硬是被李世民逼成了縮頭烏龜。 

 他忍不住對王世充破口大罵,被李世民打得丟盔卸甲,都不能消耗李世民的實力。 

 大唐和劉武周大戰的時候,王世充趁機侵佔大唐的地盤。 

 他得知這一切的時候,別提有多開心了。 

 因為他知道,一旦李世民解決了劉武周,下一個要對付的就是王世充。 

 他原本還想著王世充能和李世民打得兩敗俱傷,到時候他出來坐收漁翁之利。 

 可沒想到王世充太廢物了,被李世民壓著打,毫無還手之力。 

 眼見王世充快被李世民消滅了,他也是迫不得已的過來支援。 

 他自然是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也知道和王世充聯合對付李世民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李世民派人去打探敵方消息,很快斥候帶回來情報。” 

 “竇建德探聽到我軍牲畜的飼料已盡,等候在黃河北岸放馬吃草時,想要趁機偷襲武牢。” 

 “李世民知道他們的陰謀,於是放馬在黃河北岸吃草來誘敵。” 

 “早晨,竇建德果然率全部兵馬到來,陳列軍隊在汜水之上。” 

 “王世充大將扎陣在南面,綿延數里,大聲吶喊,李世民部下諸將大為恐懼。” 

 “李世民率幾名騎兵登上高高的土丘遙望敵軍,對諸將做心理建設。” 

 “李世民:賊人起兵山東,沒有遇見過強大的敵人。現在渡過險要之處而叫囂,這是沒有政令的表現。逼近城牆扎陣,有輕視我們的思想。” 

 “李世民:我按兵不出,敵軍氣勢便衰竭,扎陣太久士卒飢餓,必將自我撤退,這時再來追擊,可以無往而不勝。我與你們約定,必定在午時以後攻破敵軍。” 

 “竇建德排兵佈陣,從上午直到下午,兵士又餓又累,都坐在陣列中,又爭著飲水。” 

 “李世民見此情形,知道時機已經成熟,可以攻擊了。” 

 劉徹:不愧是唐太宗李世民,面對王世充和竇建德的包圍,也能臨危不懼的給將士們鼓舞士氣。 

 他雖然沒有親自帶過兵,但也知道軍隊士氣的重要性。 

 尤其是面對敵人圍攻的危難時刻,士氣就更為重要了。 

 而李世民不愧可以得到天策上將的稱號,能在瞬息萬變的戰場鼓舞士氣,這不是一般人將領能做到的。 

 “於是李世民親自率領輕裝的騎兵追擊引誘敵軍,大軍陸續趕到。” 

 “竇建德回軍扎陣,還來不及整頓陣列,李世民就已經攻打過來了,敵軍紛紛潰散。” 

 “不久,眾軍會合作戰,塵土飛揚,呼叫四起。” 

 “李世民率程咬金、秦叔寶等將領揮動大旗衝入,衝過敵軍戰陣,衝到敵人後方,然後張開唐旗高聲呼喊。” 

 “竇建德的士兵本來就累了,一看後方唐旗飄飄,以為中了埋伏,迅速崩潰。” 

 “李世民率兵追逐攻打三十里,斬首級三千多,俘虜賊眾五萬。” 

 “竇建德在逃跑途中跌落馬下,被唐軍生擒。” 

 “李世民:我興師問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幹伱事,為什麼越過邊境,冒犯我軍鋒銳?” 

 “竇建德:現在我假若不來,怕麻煩你遠遠地攻取我!” 

 “隨後李世民將竇建德帶到東都城下,王世充恐懼的帶領官屬兩千多人到軍門請求歸降,由此山東全部平定。” 

 “李世民進入宮城,命令部下封存守衛府庫,什麼東西都不取,只讓房玄齡收取地圖與戶籍。” 

 “接著殺了共同作惡的段達等五十多人,冤枉被囚禁者全部釋放,無罪而被殺者加以祭祀並寫祭文致以哀悼。” 

 “李世民一戰擒雙王,一舉消滅了兩個割據政權。” 

 大唐貞觀時期的天下臣民聽到他們當今皇上的英勇事蹟,無不拍手稱快。 

 儘管皇上的戰績已經過去好些年,但如今再次從主播口中詳細的瞭解到,還是讓他們心潮澎湃。 

 大唐建立後,當今皇上打敗四個割據勢力,使得大唐真正的統一天下。 

 可以說,大唐之所以能一統天下,全靠當今皇上的功勞。 

 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這四個割據勢力哪一個都不是好對付的。 

 可偏偏當今皇上能夠一一打敗他們,足可見他們的皇上是多麼英勇無敵。 

 皇上能有如此耀眼的戰績,他們這些臣民自然臉上也有光。 

 “李淵聽說此次大捷後,自然很開心,令大臣在軍中慰勞,並親手寫下詔書誇讚李世民的功績。” 

 “隋朝分崩,函谷關隔絕。兩雄會合,一朝清平。軍隊已經獲勝,更沒有死傷。做臣子的不慚愧,做君父的不擔憂,都是你的功勞。” 

 “六月,李世民班師凱旋,親自披掛黃金鎧甲,在太廟貢獻俘虜的竇建德和王世充。” 

 “李淵認為自古以來舊的官階與特殊功勞都配不上李世民,於是另外發徽號,以表彰李世民的功勳德望。” 

 “十月,李淵加封李世民為天策上將,職位在親王和三公之上。” 

 “說白了就是兩人之下萬人之上,兩個人就是皇帝老爹和大哥太子。” 

 “增加食邑二萬戶,連以前的共計三萬戶,賜給金車一輛,王公之袞衣和冠冕一套。” 

 “同時,還允許李世民開府,可以自制官署,允許自己招人。” 

 “等於在李唐的大朝廷之中,又有了一個屬於李世民的小朝廷,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天策府。” 

 李世民:兩人之下,萬人之上,還遠遠不夠。 

 可以說,大唐的疆域之所以這麼大,絕大多數都是靠他打下來的。 

 大唐統一天下,他功勞最大,獲封天策上將。 

 到了這個時候,大唐外部的威脅已經剷除,接下來就是他和大哥之間的戰鬥了。 

 畢竟要他把好不容易打下來的天下拱手讓人,不僅他不願意,就連跟隨他的部下也不會同意。 

 他和大哥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為了他自己,也為了部下,他都必須發動玄武門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