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10章 貞觀之治

 李世民:為了大唐的和平安寧,朕不得不這麼做,希望遠在吐蕃的文成不要怪朕。 

 雖然以大唐的實力,完全可以取得對外族的勝利。 

 但這樣的勝利不是他想要的,一是代價太大,另一個是穩定不會長久。 

 要想讓外族真心歸附,採取懷柔政策必不可少。 

 為此,就不得不犧牲文成的幸福,讓她去和親。 

 自古以來,各朝帝王都是貴中華而輕賤外族,中原大地的人是看不起周邊外族的。 

 甚至很多帝王主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認為他們外族和中華沒辦法溝通。 

 但他並不這樣認為,那些外族也同樣是人,是跟他們一樣的人。 

 只要他可以做到平等以待,像愛護大唐老百姓一樣去愛護他們外族,他相信那些外族會真心歸附大唐的。 

 也正是秉承著這個觀念,他也有重用很多外族的部落首領。 

 “在陝西的昭陵博物館裡,收藏了作為陪葬品的唐代官俑。” 

 “他們中有漢人,也有少數民族。” 

 “dtz歸附大唐後,為加強管理。” 

 “李世民將他們中的大部分留在原地定居,保留原來的組織和風俗習慣,實行高度自治。” 

 “另一部分則遷至內地,挑選部分人擔任京官武職,其成功治理的經驗又推廣至其他少數民族部落。” 

 “唐朝威震寰宇,天下各族感恩戴德,紛紛融入唐朝大家庭,俯首稱臣,尊稱李世民為天可汗,意為天下的共主。” 

 “李世民受到各少數民族如此愛戴的背後,折射的是大唐帝國這個中國歷史上空前遼闊、穩定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具有的強大的歸附力和影響力。” 

 “貞觀時代,唐朝版圖超過強大的西漢王朝。” 

 “貞觀十四年,唐朝疆域東至東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南至現在的越南,北抵蒙古大漠。” 

 “唐朝,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王朝。” 

 朱棣:希望有一天,朕也能有李世民那樣的成就,成為天下的共主,得到周邊各個外族的擁戴。 

 主播所說的作為陪葬品的官傭,他也有聽聞,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官傭中的那些外族石人,全都是被李世民征服並歸順的外族首領。 

 這些外族首領對李世民是非常感激的,原因在於李世民對他們非常信任。 

 原本他們是被李世民收服的外族首領,但李世民並沒有防備他們,還允許他們一開始帶著武器上朝。 

 李世民的這種信任做法,讓這些外族首領深受感動。 

 而且他還知道一件事,在遼東前線的時候,一個突厥將領中了箭。 

 那時大夫的醫術不高明,箭傷很快就化膿了。 

 這個時候,李世民親自俯下身去把突厥將領的膿血給吮吸出來,這讓突厥將領大為感動。 

 後來李世民去世後,這些外族將領都表示要殉葬,想要去地下世界陪伴李世民。 

 只不過唐高宗李治沒有答應,就按照他們將領的模樣做了石人為李世民守陵。 

 也不怪這些外族將領對李世民感恩戴德,反正他是做不到為別人吮吸膿血的。 

 “李世民統治下的貞觀一朝的強盛,不僅表現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疆域遼闊、四夷來朝,全國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共享太平時代,而且表現在文化建設的突飛猛進。” 

 “李世民設文學館、弘文館,廣羅賢才文士,蒐集整理經籍圖書。” 

 “李世民酷愛讀史,十分強調歷史經驗對於當下的影響。” 

 “《晉書》、《北齊書》、《周書》、《梁書》、《陳書》、《南史》、《北史》、《隋書》。” 

 “中國著名的《二十四史》中的其中八部史書,是貞觀年間在李世民的主持下完成的。” 

 “而當上皇帝之後,武將出身的李世民堅持文武並濟的治國方略。” 

 “不僅促成全國大興文治,而且自身刻苦用功。” 

 “根據歷史記載,李世民經常徹夜苦讀,都不知道天什麼時候亮的。” 

 “有李世民如此高雅的文化愛好及其身體力行,貞觀一朝的文化發展便水到渠成。” 

 趙禎:李世民對於樂舞、書法、繪畫等等方面很重視,所以貞觀時期也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精品。 

 就他所知,貞觀時期書法四大家是非常有名的,比如歐陽詢和褚遂良。 

 在繪畫方面同樣如此,閻立本、閻立德這樣的丹青大師都出現在貞觀時期。 

 對於文化而言,李世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對於外來文化,李世民是採取兼容並畜的政策。 

 李世民當時讓魏徵編撰了一本《群書治要》,按照經史子集,適合於當時政治的編錄下來,作為當時貴族大臣學習的一個教科書。 

 可見對於傳統文化而言,李世民是非常重視學習的。 

 他們大宋在制定文化方面的策略時,就有借鑑貞觀時期的一些政策。 

 “然而,世間所有好戲都有落幕的那一天。” 

 “貞觀十七年,貞觀盛世迎來了一個拐點。” 

 “這一年的正月十七日,一代名臣魏徵逝世。” 

 “這對於唐太宗是一個十分沉重的打擊,他宣佈罷朝五日,還令文武百官都要參加魏徵的喪禮。” 

 “出殯那天,李世民登上皇家禁苑的西樓,遙望夕陽下漸漸遠去的送葬行列,悲慟不已。” 

 “李世民無限感念魏徵,他之後對群臣說出了一句千古名言。”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失去了魏徵這面最寶貴的鏡子,還有誰能來直言不諱地提醒李世民的過失呢?” 

 “隨著魏徵這個標誌性人物的離去,貞觀之治的奪目光華也似乎隨之漸漸黯淡下來。” 

 “杜如晦、長孫皇后、魏徵、房玄齡……忠臣、愛妻、諫士也都一一離去。” 

 “在這種情況下,貞觀後期的李世民有所鬆懈,出現了令人遺憾的漸不克終現象。” 

 李世民:魏徵對貞觀之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魏徵要是走了,對大唐而言是一個重大的損失。 

 他心裡非常清楚,魏徵才是貞觀之治的靈魂人物。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貞觀之治就是魏徵一手主導的。 

 對於這一點,他絲毫沒有避諱,在很多公開場合也和大臣都說過。 

 跟隨他一起打天下的,最重要的功臣就是房玄齡和長孫無忌這樣的人。 

 可跟著他一起治理天下的,造就如今天下大治局面的,卻是魏徵其人。 

 李治:父皇晚年的一些做法對朕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在他的父皇最後幾年,父皇對於那些出身一般的,尤其是來自山東地區的大臣,心中的猜忌越來越加重。 

 反而對於關隴貴族出身的大臣越來越看重,就好比他的舅舅長孫無忌這些人。 

 這就造成了很麻煩的一點,等他登基稱帝的時候,滿朝堂全都是關隴貴族的人。 

 “李世民晚年健康狀況不佳,加上遭遇廢立太子風波和征討高麗的失敗,致使情緒低落、諸病纏身。”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逝於翠微宮,年僅五十二歲。” 

 “李世民駕崩,萬念同悲,長安城中淚流成河。” 

 “許多少數民族同胞自發組織上百人的隊伍,千里迢迢赴長安弔唁。” 

 “對於自己的身後事,李世民在遺囑中已作了安排。” 

 “死後七日趕緊下葬埋掉,即喪事一切從簡。” 

 “儘管李世民在其晚年,對自己的要求有所放鬆。” 

 “但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能大體上堅持約己克儉的原則。” 

 “這對於一位創立偉大功業的封建帝王來說,實在是令人動容的美好品德。” 

 “貞觀之治徹底落下了帷幕,一個偉大的時代,終於在落寂悲傷的氣氛裡畫上了句號。” 

 “愛民如子、從善如流、自省內斂、求賢若渴、崇尚簡樸……李世民在他任上毫無疑問擁有了上述美德。” 

 “這對於一個權力至高無上的帝王來說,是多麼難能可貴。” 

 “李世民說過,用人當作鏡子,可以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他曾經拿魏徵作為檢查自己對錯的一面鏡子,現在李世民走了,卻成為後世上至最高帝王、下至普通官吏的一面永不磨滅的鏡子。” 

 “貞觀時期的中國,是歷史上少有的和諧社會。” 

 “在皇帝自身德行、君臣之間與君民之間的良好關係,乃至民族關係等方面。” 

 “都給後世樹立了崇高的標杆,留下了值得珍視的遺產。” 

 “李世民和他的時代,將永遠銘刻在後人最深層的集體記憶之中。” 

 李世民:雖然朕的晚年有些不順,但朕這一生也算是輝煌,沒有辜負天下臣民的期望。 

 自從他登基稱帝后,由於是通過不光彩的政變手段登基,所以一直期待得到天下臣民的認可。 

 為此,他嚴格要求自己,以一個聖君的標準待人接物。 

 現在從主播口中聽到關於自己的評價,他就知道自己做到了,一切努力沒有白費。 

 原本還因為晚年的一些不順有些鬱鬱寡歡,但死後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他也就心滿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