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12章 歷史上第一位皇后

 “做線圈的裝置會再次抓住線,圍繞下一個線圈做線圈。” 

 “這樣,每個線圈都會把下一個線圈固定到位。” 

 “縫紉機的動力來自踏腳板,使用者將雙腳放在板上,然後腳一重一鬆地均勻運動,帶動旁邊一個套著皮帶的鐵圈勻速運動,再轉換成上面的針頭上下運動,穿在針頭的線與底線一起隨著縫製的布面上推移,兩塊布便縫合在了一起。” 

 主播說完,各朝的匠人聽得一臉懵逼,沒有聽明白。 

 主要是主播所說的太空洞,全憑想象,他們無法理解。 

 宋應星若有所思,好像明白了什麼,可那層窗戶紙依舊沒有捅破。 

 他本就擅長各種物件的工藝製作原理,要不然也不會編撰出《天工開物》。 

 他一邊聽著主播講述,一邊看著主播面前的縫紉機,漸漸有些感悟。 

 可由於主播說的太乾澀,再加上他也看不到縫紉機內部的運轉模式,所以聽得一知半解。 

 宋應星:主播,你剛才說的,我沒有聽明白,能講得明白一些嗎? 

 不只是宋應星有這樣的疑問,很多人也有同樣的疑問,趁著這個機會向主播提問。 

 李世民:主播,可否說得清楚些,這縫紉機是好東西,朕想讓大唐家家戶戶都能使用縫紉機。 

 蘇晨見狀,有些為難。 

 他對這些也不太明白,只知道其中一個大概而已。 

 “大家等一下,主播給大家找找有沒有縫紉機工作原理的視頻。” 

 蘇晨說完,當著大家的面就開始查找起來。 

 縫紉機的構造並不複雜,只需要知道其中的工作原理。 

 他相信憑藉著古人的智慧,是完全可以製作出縫紉機的。 

 縫紉機是中國七八十年代結婚必不可少的家庭大件,他也希望各朝古人家家戶戶都能使用上縫紉機。 

 他今天售賣的縫紉機並沒有多少,遠遠不能滿足大家的需求。 

 這個時候,就需要靠各朝自己的工業製造能力了。 

 “視頻找到了,大家有需要的可以拿出紙筆記錄一下,假以時日大家肯定也能製造出來。” 

 各朝古人聽到這裡,臉色一喜,一些機靈的人已經隨時做好記錄準備工作。 

 【天才設計!縫紉機是怎麼工作的?】 

 【發明縫紉機的人真是個天才。 

 我們知道在用手工縫補時,需要從上面穿過,再從另一面拉出來。 

 可是我們看到縫紉機的動作只是從布的一面穿過然後收回,那麼這些線是怎麼固定在布上的呢,而且速度非常的快。 

 我們都知道每一根針都有一個針眼,自古以來就是如此。 

 直到1755年,一個叫查爾斯的人可能是覺得這樣縫紉太繁瑣。 

 於是就創造了一種兩頭都有針尖且針眼移到了下面,這樣就不用在反覆翻轉針頭了。 

 令人意外的是,這種針至今仍在縫紉機上使用。 

 但是這裡仍然存在一個問題,即使針眼的一頭也能穿過縫織物。 

 但是當我們把針拉出來時,線也會跟著出來。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我們只需要在針穿過縫織物時,在下面留出一個線圈。 

 等下一次針腳落下時,同時也穿過這個線圈,這樣就可以形成一個環,連續幾次下來就形成了一條針腳鏈。 

 這種技術就被稱為鏈針,也是第一類縫紉機使用的縫紉方式之。 

 但是在機器上,如何才能在下面留住線圈呢? 

 這在1857年幾乎同時出現了兩種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 

 其中一個設計是在機器下面加了一個鉤子,當針穿透縫織物並將線帶下去。 

 然後隨著針的上升,針眼和縫織物之間的線變短,並形成一個小凸起的線束。 

 正好在這一瞬間,尖銳的鉤子勾住了這個凸起的線束,並將其拉成一個線圈。 

 而當針下來時,鉤子向後移動,針就可以穿過這個線圈。 

 然後當它向上移動時,線束再次彎曲,往復以上的過程。 

 另外一種設計與之大同小異,只是將鉤子設計成了旋轉的形式,這種鉤子在後來的80多種型號的縫紉機上都有使用。 

 但是到這又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這種縫紉方式如果線在某一處鬆動了,整條縫線就會輕易脫落。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縫紉機下面多加了一根線。 

 這根線連接到一根縮針上面,當針穿過布料縮針同時穿過藍色線圈。 

 將兩根線交叉在一起,針在返回後就形成了一個鎖針,由此就解決了開線的問題。 

 之後在這個基礎上,縮針改進成了一個線軸,通過線軸的旋轉形成鎖針。 

 至此之後,縫紉機的縫紉方式基本完全成型。 

 不過這裡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縫製的布料如何自行移動呢? 

 在早期的縫紉機中,每次縫製後都需要手動移動布料,除了效率跟不上之外,針腳間距也不會完全一致。 

 為此,在縫紉機上增加了一個壓腳,用於壓緊布料。 

 在布料下面是一個類似搓衣板的金屬片,當針抽出時,金屬片會向後移動一小部分。 

 這種摩擦力會將布料推進到下一針的位置,在縫製時布料便會自行移動。 

 時至今日,這種設計仍然在每臺縫紉機上都有使用。】 

 各朝古人看完縫紉機工作原理的動畫視頻,無不驚歎連連,歎為觀止。 

 之前主播講述縫紉機原理時,大家聽得一頭霧水,不明所以。 

 但現在看了視頻,大家能夠非常直觀的瞭解縫紉機的工作原理。 

 也正因如此,大家才如此驚歎後世人的聰明才智。 

 東漢張衡:我無論活多久,也發明不了這麼巧妙的機器。 

 祖沖之:發明縫紉機的人真是個天才,這個縫紉機算得上是偉大的發明。 

 朱棣:這個縫紉機是個好東西,必須記錄在朕的永樂大典裡面。 

 北宋沈括:發明縫紉機的人真的厲害,完全沒有參照物的發明一個新東西出來。 

 宋應星:感謝主播,看完視頻,我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原理,我有把握做出來。 

 李世民:後世人了不得啊!一根不起眼的針也能翻出花樣,變成朕不認識的樣子。 

 各朝的商人無不喜笑顏開,彷彿已經看到金銀珠寶在向他們招手似的。 

 剛才視頻中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畫面,他們都已經用心記錄下來。 

 縫紉機的工作原理已經被詳細的揭露,他們相信可以找到手藝高超的匠人完全仿製出來。 

 一旦可以大批量仿製縫紉機,他們將賺取數之不盡的財富。 

 縫紉機就好比紡織機一樣,是每一個家庭必備的,是每一個女子夢寐以求的。 

 “好了,縫紉機介紹完了,接下來就是搶購環節。” 

 “縫紉機在我們七八十年代屬於結婚必需品,很多家庭都有縫紉機。” 

 “因此主播希望大家可以踴躍搶購,男子送一個縫紉機給心愛的女子,必然可以抱得美人歸。” 

 很多人聽到主播這麼說,眼睛一亮,顯然也是想到了這一點。 

 原本他們是男人,不打算搶購縫紉機的。 

 要是送給心愛的女子,那確實是一個好主意,定然可以博美人一笑。 

 “主播為大家準備的縫紉機不多,數量只有二十萬個,所以每人最多限購一個,縫紉機的售價為二十兩銀子。” 

 “好了,大家準備好,縫紉機,三,二,一,上鍊接!” 

 蘇晨話音剛落,縫紉機的商品鏈接就掛上了直播間。 

 在縫紉機上架的那一刻,就被早已等不及的眾人搶購一空。 

 運氣好搶到的自然是眉開眼笑,但更多的是抱怨的人。 

 甚至不少人出大價錢公開求購縫紉機,價格已經炒到上千兩銀子,足足翻了五十倍。 

 這些高價收購的人,基本上全都是商人,想要一個縫紉機拿回去好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