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35章 曠古爍今的賦稅改革

 “不是說永不加稅的意思,而是說在人頭稅這一塊,徵收的人口數量,永遠都按照康熙五十年的標準來徵收。”

 “在康熙五十年以後出生的孩子,不管生多少,都不會再增加任何人頭稅。”

 “這下子可把老百姓給樂壞了,雖然還是要交人頭稅,不過相對來說寬鬆了許多,不少老百姓都願意生二胎了。”

 “不過需要面對一個很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永不加賦並沒有徹底解決人頭稅的事情,而且在執行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

 “因為有利益在裡面,就連康熙都不敢輕易去動。”

 “康熙五十二年,御史翻閱了明朝典籍後,找到了張居正提出的攤丁入畝之策,將其獻給了康熙。”

 “後者看了龍顏大悅,認為是拯救時局的良策。”

 “不過老年的康熙治國喜歡穩妥起見,只是下令在廣東和四川試行攤丁入畝政策,以觀後效。”

 各朝的老百姓聽到永不加賦四個字,心猛的一跳,紛紛露出羨慕的神情。

 儘管不是永不加稅的意思,但永不增加人頭稅,依舊讓各朝老百姓心生羨慕。

 他們老百姓身上的賦稅有兩個重擔,一個是糧食稅,一個就是人頭稅了。

 糧食稅還要好說一些,畢竟和土地收成掛鉤,收成少糧食稅也少。

 但人頭稅是強制徵收的,可沒有減少一說,家裡有多少男丁就要徵稅多少人頭稅。

 遇上糧食收成不好的時候,強制徵收的人頭稅就成了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要是他們當今皇上也能頒佈永不加賦的政策,他們恐怕做夢都要笑醒。

 可他們也不知道當今皇上會不會有所改變,此刻也只能羨慕清朝老百姓的賦稅負擔少一些。

 對於當今皇上是一代明君的各朝老百姓來說,他們相信當今皇上肯定不會無動於衷的。

 “人頭稅依舊存在,這就是壓在老百姓身上永遠的負擔。”

 “雍正在做皇子的時候,其實就已經看出了事情的端倪。”

 “但是他當時沒有權力,為了爭奪皇位,他甚至都不敢隨便提這件事。”

 “因為改革這件事,那是要得罪很多人的,連康熙都不敢得罪的人,當時身為皇子的雍正選擇明哲保身自然是最合適的。”

 “康熙雖然是一代雄主,可是他也有自己的弱點,那就是對手下人太好了,這麼一來這幫手下人在地方上便成了作威作福的貪官。”

 “他們的關係網絡千絲萬縷,這就造成了他們跟各地的地方官員之間,有著扯不清楚的關係。”

 “而地方官員們手裡,直接掌握著人頭稅的徵收標準。”

 “雍正皇帝上臺以後,可不管那些人情世故。”

 “丁銀製度必須要廢除,攤丁入畝的改革必須要實行到全國,這是誰都無法阻擋的。”

 “所謂的攤丁入畝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把人頭稅平攤到田地中。”

 “從此朝廷徵稅只看田地數量的多少,本質就是變相地廢除了人頭稅。”

 “在封建時代,農民是繳稅的主力軍。”

 “從漢朝開始,朝廷對農民的徵稅就主要分為兩個大類,分別是地稅和人頭稅。”

 “所謂的地稅很容易理解,它根據一戶家庭的土地收成來徵收。”

 “考慮到土地收成是農民財富的唯一來源,因此地稅類似於後世的所得稅。”

 “而所謂的人頭稅是按照一戶家庭中成年男子的數量來徵收,與家庭的收入完全無關。”

 “比如漢代的人頭稅是每人每年繳納一百二十錢,窮人和富人一視同仁,總數多少隻看家中男丁數量。”

 “攤丁入畝的好處顯而易見,過去是按照人頭和田產分別收稅,現在是統一按照田產來收稅了。”

 “這家人擁有多少田產,就配多少人頭稅,人口再多,也只有相應田產的人口需要交稅。”

 “而沒有田產或者田產很少的家庭,基本上就不需要交稅了,這對全國百姓來說,那是破天荒的大喜事。”

 “這就好比按照房產多少來收稅,你的頭上有多少套房產,那就徵收多少套的稅。”

 “沒有房產或者只有一套的,那就不用交稅一樣。”

 劉徹:這麼一看的話,攤丁入畝的政策的確極大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

 把老百姓的人頭稅平攤到土地稅中,土地越多的人交的稅也就越多。

 他不得不佩服想出這個政策的雍正,更為欽佩的雍正執行此政策的決心。

 攤丁入畝的政策看起來簡單,只是取消了人頭稅,但想要實際執行可謂是難上加難。

 原因也很簡單,全天下土地最多的人就是地主豪強。

 要是他在大漢推行攤丁入畝政策的話,的確可以獲得老百姓的歡迎,但必然會招致全天下地主豪強的反擊。

 要是一個兩個豪強地主,那他還不擔心,很容易就能解決。

 但要是對抗整個地主豪強集團,哪怕是他,也不得不三思而後行。

 從國家的角度,從老百姓的角度,推行攤丁入畝政策自然是好處多多,連他都心動不已。

 但現在大漢面臨外部敵人,首要的任務就是消滅匈奴。

 只有先把匈奴消滅,擁有滔天威勢的他才能騰出手來推動攤丁入畝在全國施行。

 “雍正改動稅制的初心是為了降低老百姓的負擔,同時給國家帶來更多的收入。”

 “雍正之所以選擇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是因為人頭稅非常不公平,甚至還破壞了國家發展。”

 “國家稅收的本質是財富的轉移,它應該和收入、家產掛鉤,財富多的人理應承擔更多的稅收,這樣社會才能穩定運轉。”

 “而人頭稅明顯違背了這個宗旨,因此逐漸成了社會的痼疾。”

 “古代王朝的覆滅大多是因為財富分配不均、土地兼併嚴重。”

 “之所以這些問題很難徹底解決,人頭稅絕對是核心原因。”

 “按理說,土地是農民的根基,只要有一分可能,他們都不會賣地。”

 “但是農民是看天吃飯的,遇到大災之年,很容易出現顆粒無收的情況。”

 “在收入近乎斷絕的情況下,賦稅就是壓垮他們的關鍵。”

 “地稅是和收入掛鉤的,所以遇到災年,它可以忽略不計。”

 “但是人頭稅每年都必須交,而且是朝廷強制徵收的。”

 “很多農民交不起人頭稅,只能賣掉賴以生存的土地,最後導致徹底破產,甚至凍餓而死。”

 “早年間,雍正曾經被康熙委派到全國各地去巡察,對於民間疾苦有著深入瞭解。”

 “廢除丁稅的想法早就根植於心,所以他繼位稱帝后,第一時間就開始著力推行攤丁入畝的政策。”

 雍正: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正因為朕當初親眼目睹老百姓的疾苦,才會一登基就強行推行攤丁入畝。

 當初父皇委派他到全國各地巡察災情,看到那慘不忍睹的一幕幕讓他痛心。

 也是那個時候,他深刻的明白老百姓被沉重的賦稅折磨得不成樣子。

 同時他也見到了憤怒的一幕,在老百姓災情嚴重的時候,那些士紳大族的日子當真是奢侈浪費。

 貧富差距如此之大令他警醒,要是再不解決,恐怕大清朝也會步大明朝的後塵。

 所以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等他掌權後,必然會強勢全國推行攤丁入畝,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攤丁入畝這個政策是雍正朝推廣天下的,因此很多人以為它是後者首創,其實並非如此。”

 “這個惠及民生的政策來自於另一個大名鼎鼎的改革家,那就是大明首輔張居正。”

 “後者在執行一條鞭法的時候推出了很多輔助政策,其中就包含了攤丁入畝。”

 “可惜的是,伴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他的所有改革都很快消亡,攤丁入畝這樣阻力極大的政策自然無法保留。”

 “雍正即位以後,面向全國頒佈詔令,宣佈從今往後,各省都將實施攤丁入畝制度,不得有誤。”

 “至此,困擾了中國農民兩千多年的人頭稅終於徹底被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