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37章 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

 “洪秀全獨自回到了廣東,馮雲山卻留在了廣西紫荊山繼續傳教。”

 “到公元1847年,馮雲山在紫荊山區共發展了三千多名拜上帝教的信徒。”

 “這些信徒中也逐漸加入了一些受過良好教育的富裕子弟,燒炭工楊秀清,貧苦農民蕭朝貴,讀過私塾的韋昌輝,以及家境富裕的石達開都是其中的骨幹成員。”

 “這年7月,洪秀全再次來到紫荊山,受到馮雲山和拜上帝會會眾的歡迎。”

 “在這樣眾望所歸的氛圍中,拜上帝會的領導核心成立了。”

 “為了在宗教系統中給自己找一個神的身份,洪秀全自稱耶穌的弟弟,上帝的第二子。”

 “馮雲山和楊秀清等人也被安排為耶穌的弟弟,也是上帝的第三到第七子,形成了一個圍繞著洪秀全為核心的神聖家庭。”

 “洪秀全模仿基督教《聖經舊約裡上帝為猶太人鎖定的《摩西十誡的內容,編寫了拜上帝會的十款天條。”

 “這些天條規章與他之前編寫的小冊子傳遍了紫荊山區,越來越多的人皈依了拜上帝會。”

 “眼見紫荊山的大好形勢遠遠超出了自己的期望,洪秀全大喜過望,決定利用拜上帝教的強大力量清除異教徒。”

 “洪秀全和馮雲山遠赴廣西的象州,搗毀了當地香火最盛的甘王廟,隨後洪秀全下令永不準復立此廟。”

 “接著洪秀全又派人把紫金山地區所有的社稷和神壇全部搗毀,宣佈在當地只能信奉唯一真神,那就是皇上帝。”

 嬴政:與其說是老百姓相信什麼拜上帝會選擇加入其中,倒不如說是走投無路的老百姓相信那渺茫的希望。

 他看得很清楚,洪秀全之所以能聚攏三千名老百姓。

 並不是說那些老百姓真誠的相信外來的上帝,而是那些窮苦的老百姓已經走投無路,看不到絲毫的希望。

 在面臨絕望的時候,要是有人可以提供一絲微弱的光明,那瀕臨崩潰的老百姓彷彿看到一根救命稻草似的牢牢抓緊,而拜上帝會正是扮演了那一根救命稻草的角色。

 在清朝因為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面臨鉅額賠款時,他就已經預料到了這樣的情況。

 兩千一百萬兩白銀可是一筆天文數字,平攤在老百姓身上也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原本就生活艱苦的老百姓面對清朝廷的重稅,只會徹底陷入絕望的境地。

 而這個時候,橫空出世的拜上帝會對這些被逼入絕地的老百姓來說,就是唯一活下去的希望。

 “1848年,武宣縣團練突襲了拜上帝教總壇,抓走了馮雲山。”

 “並且把他下了監獄,告他聚眾謀反,拜上帝教遭遇了創立以來最大的一場危機。”

 “洪秀全返回廣東,準備向兩廣總督請願,希望遵守允許宗教的信仰自由的許諾,請求釋放馮雲山,這個想法在當時因過於天真而無法實現。”

 “此時的楊秀清則機靈的多,他主張以行賄為主,組織營救馮雲山。”

 “楊秀清下令燒炭的教徒每賣100斤木炭,就抽一部分炭稅上繳,作為行賄營救馮雲山的專款。”

 “當時清朝政府已經比較腐敗,桂平知縣在收受楊秀清賄賂後,釋放了馮雲山。”

 “馮雲山的成功營救,後來被視為太平天國發展史上非常重要的轉折點。”

 “有人認為,如果不是楊秀清,此時的太平天國或許已經夭折。”

 “公元1849年到1850年,越來越多走投無路的百姓加入拜上帝會。”

 “人們真誠的皈依這個外來的上帝,可以為自己窮苦而絕望的人生提供光明和希望。”

 “當時教會的所有會眾被要求變賣財產投入聖庫,人民將從聖庫領取生活用品。”

 “這種原始共產主義的理想模式,對窮人無疑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從理論上和制度上,拜上帝會已經做好了發動革命的準備。”

 “公元1850年4月3日,洪秀全在平在山穿起黃袍登基,正式就任太平天王。”

 “根據天父天兄的旨意,開始發動群眾集結。”

 “到11月,2萬多名信徒在楊秀清的統一指揮調動下,集結到廣西貴平縣金田地區,準備發動起義。”

 “1851年1月11日,在洪秀全38歲生日這天,拜上帝教舉行了恭祝洪秀全萬壽的大典。”

 “在萬壽慶典上,洪秀全正式宣佈,拜上帝教起兵反清。”

 “洪秀全自稱太平真主教徒,以太平天王的身份宣佈建立太平天國,以本日為太平天國新開元年,組成的部隊稱為太平軍。”

 “太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對安定的理想社會的追求,天國則來自於聖經。”

 “太平天國的目標是在上帝的指引下,消滅人間的閻羅妖,實現天下一家共享富貴的理想社會。”

 “太平軍宣佈清朝統治者為妖魔,稱之為清妖。”

 “太平軍不再剃髮,按照中原地區本來的習俗留起長髮,因此被清政府稱為長毛。”

 各朝的讀書人紛紛搖了搖頭,從這裡就看出了洪秀全註定失敗的原因。

 太平天國一開始的目標就是錯誤的,怎麼可能成功推翻大清帝國呢?

 大同社會是孔子理想中的世界,也是他們讀書人最大的理想。

 所謂理想,就是近乎不可能實現的願望。

 他們身為讀書人,自然最是清楚實現大同社會的難度,比登天還要難上百倍千倍。

 甚至在他們看來,大同社會是永遠也不可能實現得了的。

 他們前些天也看過了主播直播後世的社會現狀,哪怕是物質條件極其豐富的後世,也沒有實現大同社會。

 可見大同社會想要實現難度有多大了,更不用說洪秀全妄想實現這一目標。

 洪秀全制定太平天國不切實際的目標,妄想在天下大亂的清朝晚期實現大同社會,這簡直是痴人說夢。

 一開始的大方向就錯了,一艘巨輪自然也就不可能駛向成功的彼岸。

 “1851年秋,太平軍攻佔廣西的永安州,12月在永安城分封諸王,史稱永安封王。”

 “封原中軍主將楊秀青為東王,稱九千歲。”

 “原前軍主將蕭朝貴為西王,稱八千歲。”

 “原後軍主將馮雲山為南王,稱七千歲。”

 “原右軍主將韋昌輝為北王,稱六千歲。”

 “原左軍主將石達開為翼王,並詔令諸王接受東王節制。”

 “太平天國在南王馮雲山的構想基礎上建立了初期的官制、禮制、軍制,並推行了自創的歷法《太平歷。”

 “與此同時,太平天國正式向全國發布檄文,號召全國人民推翻清朝。”

 “面對太平天國的革命風暴,清朝的統治者決定派兵鎮壓。”

 “到公元1851年底,前來剿滅太平軍的官軍總數超過了46000人,每隔一陣官軍就會對太平軍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公元1852年4月3日,洪秀全發佈動員令,令太平軍拋棄輜重,全軍突圍。”

 “此後太平軍可謂是勢如破竹,展現出極強的戰鬥力,陷安慶、攻武昌、克長沙,在短短兩年時間裡就打入了南京,但起義元勳南王和西王先後在北伐中殞命。”

 “公元1853年3月29日,洪秀全乘坐有36人抗抬的大轎像皇帝那樣進入南京城,將南京改名天京。”

 “並定都於此,建立起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並對佔有的地區,主要是南京城推行了一系列以軍事化為主的社會組織建設措施。”

 “首先拆散家庭,將男女人口編入男行女行,嚴禁男女私會的家庭生活。”

 “所有個人和家庭財產都需要上繳天國聖庫,生活所需實行供給制。”

 “他們下令居民每日誦經敬拜上帝,並嚴厲禁止吸食鴉片飲酒嫖娼。”

 “並在同年的12月,天國領導人制定出了更為系統的基本社會制度《天朝田畝制度。”

 “此制度建立在一種社會理想之上,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

 “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用,無處不均勻,無人不保暖,對於傳統中國社會的農民來說,最大的財富無疑是土地。”

 “所以,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內容為田產均耕,按人口平分土地是這個制度的精華。”

 “公元1853年春末,洪秀全宣佈開科取士,以白話文取代清朝科舉的八股古文,內容為拜上帝會宗教文獻。”

 “考生則來自三教九流,包括算命者和巫師,至此洪秀全終於實現了自己要開科取士的誓言。”

 “不僅如此,太平天國的科舉考試還開設女科,太平天國還禁止婦女纏足,婦女的地位被進一步的提高。”

 “與此同時,太平天國在軍事上也採取了攻勢,以掌握戰略主動權。”

 “北伐雖然失敗,但西征取得接連的勝利。”

 “太平軍在公元1855年到1856年,分別奪回了武昌,摧毀了清軍江南江北兩個圍困太平天國的軍事大本營。”

 崇禎:兩萬多太平軍就從廣西打到了南京,還把南京攻佔了,看來清末比明末還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