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8章 打響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第248章 打響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盼望著袁世凱早一日推翻清政府,但他們不知道的是。 

 清政府得以滅亡除了袁世凱的北洋新軍,還有另外一個關鍵因素,那就是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 

 嚴格說起來,全國爆發的革命徹底讓清政府奄奄一息,而袁世凱就是最後揮刀的那個人。 

 要不是革命黨在全國各地大規模起義,清政府還不會這麼快滅亡。 

 在晚清歷史軌跡中,發生了很多重大事件。 

 可要問哪一件歷史事件影響最為深遠,那毫無疑問就是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在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 

 更為關鍵的是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而說到辛亥革命,就不得不提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昌起義。 

 “當時湖北新軍編練有一鎮一混成協,官兵合計16104人,這其中文學社成員佔比約五分之一。” 

 於是乎同盟會的一眾成員紛紛請求孫中山做好配合的準備,一旦武昌起義如期成功,他們會好立即響應。 

 “蔣翊武為了發展會員,還參加了新軍,他的公開身份是新軍第21混成協41標三營左隊班長。” 

 “不過,即便按照這個趨勢發展,武昌起義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畢竟革命力量還是太弱了。” 

 朝廷在籌備責任內閣,他一直是知道的,而且也有他的一席名額。 

 就在他們鬥志落到谷底的時候,令他們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傳來了。 

 可一次都沒有成功過,起義全部以失敗而告終。 

 “立憲派苦等多年,卻發現自己被耍了。” 

 “當然,最終導致清朝滅亡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當時以孫中山為領導的革命黨了。” 

 十三個人的內閣成員,滿清貴族佔據九人,漢人只佔據四人。 

 “但就在這時,清政府送上了一份大禮。” 

 得知驚天好消息,別說是他,就連同盟會的一眾成員也是欣喜若狂,忍不住喜極而泣。 

 “看到這份名單後,舉國華然,十三人的內閣,旗人竟然佔到九席,其中皇族七人,而漢官卻只佔四席。” 

 但如今十三人的內閣名單出來,算是徹底打破了他的幻想。 

 “一開始大家認為起義失敗是因為慈禧還活著,但慈禧死後,孫中山、黃興精心籌劃,集中了同盟會精英發動的黃花崗起義,仍以失敗收場。” 

 “如此扯淡的權利分配,瞬間讓立憲派對清政府徹底寒心。” 

 “文學社在新軍中積極擴大組織的同時,同盟會的外圍團體共進會也把目標轉向湖北,準備在以武漢為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 

 “然而清政府中的頑固派卻不在乎這群人的感受,什麼責任內閣,什麼參政議政,想都別想。” 

 孫中山:武昌起義成功了,真是太好了,我們這邊也要準備發動起義。 

 “從1895年10月到1911年4月,革命黨人進行了十次武裝起義,無一例外全部失敗。” 

 “立憲派是些什麼人呢?廣大的地主、紳商、大部分漢人督撫、各省新軍,包括袁世凱的北洋軍,乃至一些中下層旗人都屬於立憲派。” 

 “1911年,蔣翊武等人在武昌黃鶴樓舉行會議,將之前的振武學社改組為文學社,蔣翊武任社長。” 

 “袁世凱組建了清末最強軍團,北洋六鎮,這支軍團後來就成為了滅亡清朝的關鍵因素。” 

 “然而令孫中山沒有想到的是,就在黃花崗起義幾個月後,武昌的兩個小革命團體。” 

 算算時間,距離武昌起義的時間不遠了。 

 為了推翻清政府,他們同盟會發動了太多次的武裝起義。 

 “這場起義失敗導致的影響,用孫中山的原話說,我黨精華,付之一炬。” 

 “一時間許多人認清現實,轉身投入革命。” 

 但他想要的可不僅僅只是一個名額,而是想把自己的人儘量多的安排進內閣。 

 唯有如此,他才有可能掌控內閣,獨攬大權。 

 “這是非常強大的一個群體,強大到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同盟會都不得不極力拉攏。” 

 “文學社和共進會組織的一次起義,卻陰差陽錯地推倒了多米諾骨牌,最終令清王朝土崩瓦解。”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他正悶悶不樂,想著可能還要和清政府打持久戰。 

 “由此孫中山認為,革命黨要想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估計還要進行20年的持久戰。” 

 “清末政治格局,無論是保皇派還是革命派,力量都不強,真正強大的是立憲派。” 

 “文學社成立後,積極開展活動,在湖北新軍中發展會員。” 

 “當時真正的保皇派就是八旗少壯派的那一小撮,革命派主要是留學生和會黨,數量也很少。” 

 如此權力分配,國家的權力依舊牢牢掌控在滿清貴族手裡,這顯然不是他想要的結果。 

 “1911年5月,清政府公佈了籌備多年的責任內閣名單。” 

 袁世凱:都到了如今地步,朝廷還想著牢牢把控權力,既然朝廷不仁,那就休怪我不義了。 

 沒想到,好消息來得這麼及時,居然有革命同志馬上就要成功了。 

 既然清政府冥頑不靈,那他也要早點為自己做好打算了。 

 如今看來,武昌起義的爆發已成必然,清政府的垮臺也成為必然。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清政府的倒臺過程中,儘可能為自己撈取到最大的利益。 

 “而就在此時,清政府又下了一部臭棋。” 

 “皇族內閣成立後,為了償還列強的借款,取得外國的支持,頒佈了鐵路幹線國有政策。” 

 “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為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銀行。” 

 “朝廷言而無信,四川民眾立即掀起罷市、罷客風潮。” 

 “四川總督趙爾豐下令鎮壓,打死30餘人。” 

 “但形勢並未因此好轉,反而激起了更強烈的反抗運動。” 

 “1911年9月,四川的立憲派、同盟會、哥老會聯手鬧事,圍攻省府成都。” 

 “面對形勢即將失控的局面,清政府急調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端方率湖北新軍6000人入川鎮壓。” 

 “端方帶來的這6000新軍,傾向革命的官兵不多。” 

 “而留在武昌的一萬餘新軍,支持革命的約佔4000人左右,另外還有許多搖擺派。” 

 “如此以來,革命力量在武昌新軍中就佔了上風。” 

 “1911年9月24日,見發動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 

 “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確立由蔣翊武任總指揮、孫武為參謀長、劉公任總理的領導班子,並決定於10月6日發動武昌起義。” 

 “會後,蔣翊武派人通知湖南共進會領導人焦達峰,約定湘鄂兩省同時在10月6日發難。” 

 “起義時間之所以要定在10月6日,是因為這一天是農曆8月15中秋節,而民間一直有傳言農曆八月十五殺韃子。” 

 李鴻章:我一直擔心官督商辦的制度出問題,沒想到在我死後還是出問題了。 

 他實在是不能理解朝廷的決定,把鐵路收歸國有肯定會引發動亂的。 

 明明那時候清朝就已經風雨飄搖了,還要一下子把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鐵路收歸國有,這不是逼著四個省份的老百姓爆發起義嗎? 

 他當初為了富國強兵,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官督商辦是重中之重。 

 官督商辦就是朝廷成立各行業公司,由民間商人來出資建設。 

 就比如各省的鐵路公司是朝廷建立的,但由於朝廷沒有銀子投入,所以就吸納民間資本進入。 

 但官督商辦的制度有一個缺點,就是產權不清晰。 

 現在他最擔心的還是發生了,朝廷強制把鐵路收歸國有,那些出錢的民間資本怎麼可能善罷甘休呢? 

 要知道鐵路的投資巨大,出資投入的民眾數量眾多。 

 現在朝廷想要巧取豪奪,那些民眾肯定會反抗的。 

 “可是就在兩個革命團體開會的當晚,武昌城外卻發生了南湖炮隊事件。” 

 “9月24日夜,駐紮在南湖的新軍炮隊有幾名即將退伍的士兵喝酒喝嗨了。” 

 “常言道,酒不醉人人自醉,人一旦喝高了,情緒到位,天王老子來了,都得當面扇幾個耳刮子。” 

 “這幾人在酒精的刺激下,想起自己平時被排長欺負的委屈事,頓時憤慨不已,便抄起傢伙找排長打了一架。” 

 “打完架後,酒蒙子們還不解氣,又從軍械庫中推出三門大炮,準備開炮轟了軍營。” 

 “只不過大炮和炮彈平時是分開存放的,這幾個人當時又是醉醺醺的,沒找著炮彈。” 

 “等到酒意散去,幾個人才發現闖下大禍,便一轟而散,這場鬧劇才收場。” 

 “南湖炮隊事件發生後,雖然湖廣總督瑞澂和湖北新軍第八鎮統制張彪選擇冷處理,只是將鬧事士兵開除軍籍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