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49章 大清帝國的轟然倒塌

 第249章 大清帝國的轟然倒塌 

 武昌起義的成功,讓各朝古人感到欣慰的同時,也同樣有些擔憂。 

 雖說起義成功了,但毫無疑問會面臨清政府的鎮壓。 

 大家記得清清楚楚,清政府手中還掌握著北洋新軍。 

 以目前革命黨的力量,想要抗衡北洋新軍,恐怕難度還很大。 

 雖然大家也知道清政府最終的結局是滅亡,但不管怎麼說也需要一個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袁世凱手中控制的北洋新軍肯定會鎮壓革命黨的。 

 這些革命黨人都是推翻清政府的勇士,帶領老百姓站起來的有志之士,大家不希望這些人犧牲在北洋新軍的鎮壓中。 

 不過很快大家就意識到自己可能想多了,事情估計不會壞到這種地步。 

 畢竟主播也說過,清政府最後就是袁世凱推翻的。 

 武昌起義再結合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各朝古人也能大致推測出清政府滅亡的事情經過。 

 在這種情況下,手握軍權的袁世凱也趁機發動政變,最終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 

 “而對於此時的清廷來說,要想挽回局面就只能出動北洋六鎮。” 

 雖然朝廷忌憚他執掌兵權,但沒有用,北洋軍很多將領都是他的人。 

 “10月14日,載灃做出如下安排,任命印昌為第一軍軍統,率北洋第四鎮和第二鎮的混成第三協、第六鎮的混成第十一協南下進攻漢口。” 

 武昌起義的成功,也讓全國很多省份相繼起義,成功擺脫清政府的控制。 

 “載濤這個人練兵還可以,但讓他上戰場玩命他是真不行。” 

 事情惡化到如此地步,大清國卻沒有一個人能夠擔此重任,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可問題是沒有合適的人選擔任出征的主帥,這才是最無奈的。 

 “在這種兵力裝備都佔優的情況下,清政府要想撲滅武昌起義,把握還是相當大的。” 

 他清楚的知道那些皇親貴胄沒有能力帶領北洋軍,最後北洋軍的控制權還是會回到他手裡的。 

 “武昌起義成功後,全國先後有18個省宣佈獨立,脫離了清朝的統治。” 

 但他對袁世凱看得很透,知道此人野心勃勃,不是一個忠君愛國的忠臣。 

 北洋新軍的戰鬥力要比地方新軍強得多,出動北洋軍鎮壓革命黨問題不大。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袁世凱編練完北洋軍後,他才隨便找了個理由把袁世凱罷官回家養老。 

 “見隆裕要抓自己的壯丁,載濤連忙下跪磕頭道奴才無能,只練過兵沒打過仗,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做。” 

 清政府滅亡的事情經過也正如大家所猜測的那樣,袁世凱趁著內亂逼迫清帝退位的。 

 “只是由於中央的財力比地方上要強不少,致使雙方在裝備上還存在一定的差九。” 

 現在雖說全國起義不斷,大清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但他也不會把袁世凱召回來。 

 “而他們要面對的湖北新軍訓練並不比北洋差,軍官素質也相差不多。” 

 “隆裕一聽,不便再說什麼,只好作罷。” 

 但很可惜,作為預備隊統帥的馮國章也是他的人。 

 這個北洋軍是他編練出來的,安插了大量的人手,除了他沒有人可以指揮得動。 

 他非常清楚,一旦讓袁世凱重掌兵權,只會徹底斷送大清國的江山社稷。 

 北洋軍是袁世凱煉出來的,他也知道袁世凱有能力擔任主帥鎮壓革命黨。 

 “任命載濤為第三軍軍統,率禁衛軍和陸軍第一鎮駐守京畿,專司巡護。” 

 “不過由於這時候載灃仍然很記恨袁世凱,並不理睬徐世昌的保奏,因而清政府最終確定的主帥是滿洲正白旗出身的陸軍大臣印昌。” 

 攝政王載灃:倒也並不是沒人有能力出征掛帥,而是袁世凱狼子野心,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能啟用此人。 

 “可是真到了要派兵南下時,載灃卻發現了一個大問題,沒人有能力掛帥出征。” 

 “如果北洋軍能把武昌革命給鎮壓下來,那麼大清還有挽回的餘地。” 

 “比如湖北新軍裝備的火炮,就多是國產仿製的格魯森57毫米過山快炮,缺少大口徑重炮。” 

 “隨後,在徐世昌的大噪輿論之下,朝堂上掀起了一股請袁世凱出山的輿論熱潮。” 

 雖說載灃提防他,讓滿洲正白旗出身的陸軍大臣印昌擔任主帥。 

 “任命軍諮府政使馮國章為第二軍軍統,統帥北洋第五鎮、第三鎮的混成第五協、第二十鎮的混成第三十九協作為預備隊,隨時聽候調遣。” 

 “隆裕覺得袁世凱說的有道理,就詢問當時少壯派中軍權最高的載濤,你掌管著陸軍帶兵怎麼樣?能不能率軍南下呀?” 

 袁世凱:朝廷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不管怎麼安排統帥都沒有用。 

 “載濤回家後越想越怕,擔心隆裕反悔,一定要他掛帥,於是他就乾脆稱病辭去了軍諮大臣的職務。” 

 “袁世凱建議隆裕重用八旗少壯派,看看能不能從中選出一人領兵南下討伐革命黨。” 

 “一時間,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土崩瓦解。” 

 “當時賦閒在家的袁世凱為了噁心載灃,假模假樣的給隆裕太后上了一道奏,說國家存亡危急之際,宗室子弟應當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聽說載濤辭職,袁世凱不動聲色的上書,推薦他的心腹徐世昌繼任軍諮大臣。” 

 前去鎮壓革命黨的北洋軍主帥說是印昌,但實際上的控制人卻是他。 

 這支北洋軍也只有他才能掌控得了,只要他不發話,其他的將士就不會行動。 

 在他練兵完成的那一刻,這支北洋軍就不再屬於朝廷,而是屬於他袁世凱的。 

 他雖然閒賦在家,但一直關注著全國的局勢。 

 在得知武昌起義的那一刻,他就知道屬於自己的機會來了。 

 “載灃的盤算很好,讓旗人為主的第一鎮和禁衛軍看家,讓最能打的第二鎮和第四鎮南下幹髒活累活,讓一向忠於朝廷的馮國章統領預備隊。” 

 “但載灃忘了,馮國章固然忠於朝廷,可他與袁世凱的關係同樣也很好。” 

 “袁世凱被罷免後,馮國章一直擔心自己也會被鳥盡弓藏。” 

 “加之南下的北洋第二鎮、第四鎮原為北洋常備軍左右鎮,是北洋六鎮中與袁世凱最為親近的兩鎮。” 

 “故而當第一軍走到河南信陽後,士兵們直接就撂挑子罷工了。” 

 “印昌也不傻,他知道袁世凱雖然蟄居河南張德,但卻在暗中操控前線戰事。” 

 “若是袁世凱不出山,則將士必不肯用命。” 

 “思來想去,印昌奏請朝廷還是啟用袁世凱吧。” 

 “收到印昌從前線傳回的奏報,清政府親貴慌了手腳。” 

 “隆裕沒有拒絕的籌碼,不得不妥協。” 

 “因為此時全國大半的省份都已經獨立,北洋軍要再不趕到武昌鎮壓革命,大清可就真的完了。” 

 “在這火燒眉毛的情況下,隆裕也不得不依了袁世凱提出的六項出山條件,授其為欽差大臣,委以實權,南下鎮壓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