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51章 北洋時代之直皖大戰

 第251章 北洋時代之直皖大戰 

 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因病去世,多多少少讓各朝古人心生感慨。 

 要是沒有最後稱帝的話,袁世凱也不至於落下千古罵名。 

 只能說袁世凱愚蠢的決定葬送了他一世英名,落得晚年不保的下場。 

 不過話又說回來,袁世凱是死了,但也留下了這麼大的爛攤子。 

 大家可記得清清楚楚,北洋時代短短16年分成了四個階段。 

 足可見這16年有多麼的亂,給全天下老百姓造成了多麼大的傷害。 

 尤其是晚晴時期的老百姓更為苦悶,心裡異常沉重,臉色極為難堪。 

 原本還以為清朝滅亡後,他們老百姓可以迎來和平安定的日子,哪裡想到進入了更加混亂的動盪亂世。 

 “清朝滅亡後的北洋時期雖然只有短短16年,但一共經歷了袁世凱時期、皖系時期、直系時期、奉系時期四個階段。” 

 如此一來,他也就理解了北洋時期混亂的四個階段了。 

 “北洋時期是1912年到1928年,北洋時期之後的1928年到1949年則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段祺瑞仗著手上有兵,宣稱黎元洪只是代行總統職權。” 

 雍正:主播,北洋時期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大家也想了解清楚,能否詳細說一說。 

 雖然外部還面臨著護國軍的威脅,但權力的誘惑可不是一般的大,袁世凱手底下的人不可能把權力拱手相讓。 

 “而袁世凱一死,由於這些小弟們的實力都差不多,誰也壓不過誰。” 

 段祺瑞見黎元洪只是一個沒有兵權的副總統,特意讓黎元洪當總統,如此才好操控。 

 “趁著蕩平國民黨之機,袁世凱派段祺瑞率軍進逼武昌。” 

 袁世凱在世時,手底下的人自然沒人有意見,全都安分守己,老老實實的。 

 嬴政:朕一猜就猜到了,袁世凱一死,定然會群龍無首,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內亂。 

 “黎元洪權衡利弊,選擇站隊實力更強的袁世凱。” 

 “所以為了奪取大權,這些小弟們就不可避免地互掐了起來,北洋也由此進入到了真正的亂局時代。” 

 “民國初年,黎元洪的實力在地方軍閥中是獨一檔的存在,手底下好幾萬人。” 

 蘇晨的話讓各朝很多人深感遺憾,他們還想聽聽北洋之後的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袁世凱在世的時候,他是北洋當之無愧的老大。” 

 “為了平息南方護國軍的反對聲音,段祺瑞宣佈恢復國會和《臨時約法》。” 

 蘇晨沒有理會彈幕上密密麻麻的疑問,而是繼續介紹北洋時期的第二個階段。 

 “並且他還是南京臨時參議院全票通過的副總統,既有名又有權。” 

 “倒也不是主播不想說,而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歷史比較敏感,不太方便說。” 

 “到了二次革命期間,國民黨逼迫黎元洪站隊,袁世凱也逼黎元洪站隊。” 

 “袁世凱死後不久,段祺瑞出任總理。” 

 可清朝末年到後世也不過才短短百年時間,中華大地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但他深深的明白,既然北洋時期有那麼多階段,那就說明最後肯定是黎元洪鬥過了段祺瑞。 

 “至於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主播就不打算說了。” 

 各朝古人在見識了後世的繁華之後,就特別想了解後世是怎麼一步步發展成那樣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各朝古人才特別想了解清朝滅亡後,中國都是怎麼一步步走過來的,說不定他們朝代也能從中學習一二。 

 “主播剛剛說完了袁世凱時期,順便把北洋時期剩下的三個階段說一下。” 

 “做完這些善後工作後,段祺瑞發現總統位置還空著,便接受徐世昌的建議,讓黎元洪以副總統身份繼任總統。” 

 “根據《臨時約法》,自己這個內閣總理才是實際上的國家元首。” 

 “黎元洪胳膊擰不過大腿,只好交出兵權,進京做了傀儡副總統。” 

 畢竟他們也聽得出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顯然對後世的影響比較重要。 

 “可是袁世凱另有打算,他早就盯上九省通衢的湖北。” 

 蘇晨搖了搖頭,直接拒絕了。 

 但袁世凱一死,手下的人必然就會進入權力鬥爭的漩渦。 

 清晚期的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壓迫,面臨支離破碎的危險邊緣,那時候的老百姓窮困潦倒。 

 “為了立威,他借袁世凱之手殺了武昌革命軍領袖張振武,結果搞得名聲掃地。” 

 “即便是後來掌控北洋的段祺瑞、馮國章、曹琨、吳佩孚、張作霖等人,在袁世凱面前也都是小弟。” 

 他要是所料不錯的話,身為總統的黎元洪和身為總理的段祺瑞肯定會有一場權力爭奪。 

 雍正:…… 

 “既然是無兵無權的傀儡,黎元洪繼任總統後,日子自然也不好過。” 

 “但由於他是被革命黨強行推到前臺的政治領袖,在革命軍中的威望不足。” 

 “黎元洪做傀儡久了,本來也不想和段祺瑞爭權。” 

 “但架不住段祺瑞整天對他呼來喚去,一點尊重也不給,於是黎元洪也就慢慢的與段祺瑞產生了爭執。”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為了擴軍,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對此表示反對。” 

 “如果是小事,黎元洪的反對,段祺瑞根本不會搭理。” 

 “但宣戰這種大事需要蓋總統大印,黎元洪不蓋印,段祺瑞就沒法達成目的。” 

 “見黎元洪誠心跟自己對著幹,段祺瑞宣佈辭職,跑去了天津。” 

 “當然,段祺瑞並非缺心眼,他辭職只是以退為進罷了。” 

 “不久後,段祺瑞鼓動十幾個督軍組成督軍團到北京對黎元洪施壓。” 

 “黎元洪頂不住地方大佬的威逼,只好捏著鼻子表示今後內閣擬定的決議,自己不反對、不拒絕蓋印,把段祺瑞給請了回來。” 

 “這一回合較量,黎元洪完敗。” 

 黎元洪:要不是段祺瑞欺人太甚,我也不會和他對著幹。 

 他之前雖然是中華民國的副總統,手上無兵無權,但至少袁世凱也沒有折辱他。 

 況且袁世凱實力強大,根基深厚,他即便是做傀儡副總統也沒什麼意見。 

 段祺瑞讓他做總統,他自然清楚是怎麼回事,不過是想架空他罷了。 

 對此他到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反正他也沒有和段祺瑞爭權奪利的想法。 

 所以在和段祺瑞共事時,他從來不與段祺瑞起爭執,總是選擇忍讓。 

 但他的妥協沒有換來段祺瑞的尊重,反而對他吆五喝六的。 

 他再怎麼說也是總統,面子還是要的。 

 可偏偏段祺瑞不給他面子,當著眾人的面對他呼來喚去的,這讓他面子往哪裡放。 

 既然段祺瑞對他不尊重,那他也就沒必要繼續妥協了。 

 只是最終有些可惜,手中沒有兵力,不得不選擇對段祺瑞妥協。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會善罷甘休的。 

 “但沒過多久,段祺瑞偷偷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 

 “黎元洪出於報復,瞅準時機合理合法的將段祺瑞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