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65章 智慧的化身

 “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藉它建立了帝業。” 

 “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 

 “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 

 “將軍是漢室宗親,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蒐羅天下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 

 “如果能佔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 

 “將軍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 

 “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精闢地分析出了三分天下的發展趨勢,並具體提出了自己的戰略主張。” 

 “興復漢室、建立蜀漢政權,成為了後來蜀漢政權的立國之綱。” 

 劉備:妙啊!真是妙啊!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得到了水,匡扶漢室有望啊! 

 哪怕他剛剛聽過諸葛先生的《隆中對》,可再一次聽到三分天下的大計,依舊讓他不甚歡喜。 

 他深知以自己的才智想要匡扶漢室,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必須拜訪天下名士才行。 

 也正是抱著這個原因,他大老遠跑來隆中三顧茅廬,請求諸葛先生出山。 

 剛才諸葛先生給他講述的三分天下策略和主播所講的一模一樣,這讓他對諸葛先生敬佩不已。 

 雖然以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演繹的情節來看,實際的發展情況和隆中對有明顯的差別。 

 但這並不能說明隆中對的計策就是錯的,只能說事情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他之所以看重諸葛先生,並不在於隆中對的謀劃最後有沒有實現。 

 而是通過隆中對,他切實感受到了諸葛先生的才華橫溢。 

 而他所尋找的正是這樣的謀士,以諸葛先生的聰明才智助他匡扶漢室大有希望。 

 尤其是歷史軌跡已經改變,天下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州牧劉璋派遣法正去請劉備幫忙攻打佔據漢中的張魯,諸葛亮與關羽鎮守荊州。” 

 “214年,諸葛亮留下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張飛、趙雲沿著長江向西攻去,攻克了巴東、巴西、德陽等地,後來與劉備在成都附近匯合。” 

 “諸葛亮又協助劉備佔領益州,並駐守在成都此時諸葛亮被封為軍師將軍。” 

 “劉備外出時,常留下諸葛亮鎮守成都。” 

 “因劉璋軟弱寬和,蜀地民風渙散,所以諸葛亮剛入蜀地就實行嚴法以正風氣。” 

 “時任廣都長蔣琬經常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劉備要處罰他,被諸葛亮以蔣琬是安定社稷的能臣為由加以勸阻。” 

 “221年,劉備登基稱帝后,諸葛亮被封為丞相。” 

 “222年,劉備要進攻東吳政權,諸葛亮沒有勸住。” 

 “223年,劉備病重,在白帝城召見諸葛亮託付後事,說如果劉禪難以扶持,諸葛亮可自己取而代之。” 

 “223年5月,後主劉禪即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併兼任益州牧。” 

 “蜀漢政權大小事務皆由諸葛亮決斷,主簿楊顒勸諫諸葛亮不應該大小事務都親自處理。” 

 “諸葛亮十分感謝楊顒的提醒,楊顒去世後,諸葛亮哭了三天。” 

 “同年,南中幾個郡縣都叛亂了,諸葛亮以剛剛經歷先帝大葬為由沒有發兵平叛。” 

 “諸葛亮還派遣使者去往東吳政權締結姻親,增進蜀吳友好關係。” 

 李隆基:依朕看,劉備白帝城託孤,直言劉禪不才,諸葛亮可卻而代之,並不是在收買人心,而是確有此意。 

 劉備臨終前准許諸葛亮可以將劉禪取而代之,諸葛亮自己來做蜀漢的皇帝。 

 很多人會認為劉備是在收買人心,好讓諸葛亮備受託孤之恩,將來傾盡全力輔佐劉禪。 

 但他卻不這麼認為,反而覺得劉備的確有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想法。 

 他之所以這麼認為,主要是因為三個原因。 

 一是國家的存續,遠比誰做皇帝更加重要。 

 夷陵之戰的失敗,導致劉備的出征隊伍幾乎全軍覆沒,許多文臣武將戰死,剛剛建國的蜀漢元氣大傷。 

 劉備敗退回白帝城的時候,並非東吳無力繼續追擊。 

 而是陸遜擔心曹魏會攻擊東吳,因此才撤了回去。 

 也就是說,劉備戰敗後,幾乎沒有足夠實力抵擋東吳的進攻。 

 幾乎沒有能力在白帝城自保,因為戰敗造成的損失太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對蜀漢的未來十分擔憂,和東吳已經敵對,和曹魏又是死敵。 

 如果這兩家聯合攻擊蜀漢,那麼該如何是好? 

 如果說自己死後的接班人劉禪是一個有能力的人,那麼也許還能挽回這個爛攤子。 

 要是劉禪無才,那自己一生的心血豈不是付諸東流。 

 而諸葛亮是一個有能力治國安邦的人,如果取而代之。 

 那麼諸葛亮可以挽回蜀漢當前的局面,使國家得以存續。 

 二是漢室已然衰落,民心早已失去。 

 東漢末年是漢代史上最腐敗衰落的時期,也是歷史上少有的黑暗時期。 

 作為國家基礎的百姓,被掌權的那一小部分人統治著。 

 當他們被壓迫得快要喘不過氣來的時候,他們不是走向死亡,就是走向全面爆發。 

 張角三兄弟就是看清楚了這一點,於是創立太平道,籠絡信徒,發動黃巾軍起義。 

 從這時候開始,原本被壓榨的百姓連被壓榨的資本都沒有了。 

 因為他們要麼死於戰火,要麼死於逃亡途中。 

 只有一部分人可以找到一塊新的土地,重新過日子。 

 也是從這時候開始,百姓們開始不相信朝廷。 

 老百姓開始隱隱覺得漢室已然衰落,已經走上了末路。 

 實際上確實如此,即使是黃巾軍之亂被壓制,朝廷也對各地的割據勢力無可奈何,最後還被曹操掌握。 

 從黃巾軍之亂髮家的劉備,對此一目瞭然,心中自然明白漢王室已經失去了民心。 

 劉備雖然自稱是漢王朝的繼承人,但是自己也在夷陵失敗了,僅存的民心又失去了一部分。 

 這種情況下,與其讓劉禪繼續守著漢家名份,然後支持劉禪的人越來越少。 

 倒不如讓諸葛亮創立新朝,給予百姓一個新的希望,這樣才對得起當初相信自己,追隨自己的人。 

 三是劉禪難以治理國家,不如做個安樂侯。 

 劉備閱人無數,自然從幼小的劉禪身上,看出了兒子是否有才能。 

 實際上,從後來歷史發展來看,劉禪雖然說不上是昏君,但絕對是無才無能之輩。 

 劉備也是清楚這一點的,所以他在臨終前,不禁為劉禪的未來擔憂。 

 蜀漢要完成振興漢室,北定中原的目標是十分艱難的。 

 就連劉備這種人傑,統御著許多才能不下於他的文武人物,都不容易完成目標,劉禪就更加不可能。 

 如果因為劉禪的無才無能,導致國家衰落,甚至覆滅,那麼劉禪的下場必定淒涼。 

 與其如此,倒不如將國家交給諸葛亮。 

 而劉禪離開權力中心,做一個安樂侯,想必也是劉備願意看見的。 

 也正是基於這三個原因,他才會認為劉備對諸葛亮的託孤之言,也不一定是在收買人心。 

 也許在劉備喪失鬥志和繼續生存下去的希望時,心中可能真的想將國家交給諸葛亮。 

 “225年2月,諸葛亮率兵攻打南中雍闓等叛軍。” 

 “馬謖勸諫諸葛亮此次出兵應以攻心安撫為上策,諸葛亮虛心納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