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65章 智慧的化身

 “7月,諸葛亮誅殺叛軍首領,南中地區領袖孟獲收容雍闓殘部與諸葛亮對抗。” 

 “諸葛亮七縱七擒最終讓孟獲心悅誠服,歸順於蜀漢政權。” 

 “諸葛亮沒有在南中駐兵,還給孟獲等南中地區一些有名望的人任命官職。” 

 “並提供金銀錢財、農耕技術供他們使用,而後班師回成都。” 

 “226年,諸葛亮想要出兵漢中,派遣前將軍李嚴屯駐江州,命令都護軍陳到駐守永安並歸李嚴統轄,此舉意在防禦東吳政權進攻。” 

 “227年,諸葛亮率兵北上駐紮漢中,他留下長史張裔和參軍蔣琬臨行前作《出師表》上書給後主劉禪,然後前往沔陽駐軍。” 

 “228年春天,諸葛亮聲稱要從斜谷道攻佔眉縣,並派趙雲和鄧芝率領兵佔領箕谷充當疑兵。” 

 “自己親自率兵攻打祁山,遭到由張郃率領所率領魏軍的抵抗。” 

 “諸葛亮命令馬謖率領各軍前行,並與張郃大戰於街亭,因馬謖不聽諸葛亮安排而兵敗。” 

 “諸葛亮不得不率領百姓退回漢中,並處死馬謖。” 

 “自己也上書後主劉禪自降三級,當作懲罰。” 

 “後主劉禪改任諸葛亮為右將軍,代行丞相事。” 

 “此次出征,諸葛亮將天水參軍姜維收入麾下,任命他為掌管軍事的倉曹掾。” 

 李世民:諸葛亮應當成為臣子的標杆,讓群臣效仿。 

 他認為諸葛亮不僅僅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深諳戰爭藝術的戰略家。 

 諸葛亮治理蜀國,雖然十分勤勉,但是諸葛亮的主要精力全都放在了擴張領土上,而沒有真正的考慮如何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而且,諸葛亮還大興土木,浪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 

 不過總的來說,諸葛亮是一位具有卓越智慧和治理能力的名相,應該讓他的文武百官以諸葛亮為榜樣。 

 在蜀魏之戰中,諸葛亮表現了卓越的軍事才能。 

 諸葛亮的軍隊訓練良好,紀律嚴明,作戰講究陣法,指揮若定,因而在一些戰役中取得了勝利。 

 蜀軍北進不能成功,正是由蜀魏的全部力量對比決定的。 

 諸葛亮的個人才能和中道病死,在戰爭的進展和結局中只起了局部的作用。 

 諸葛亮在與曹操對決的過程中,採取了以攻為守的策略。 

 五出祁山,北伐曹魏。 

 雖因國小力薄,未獲大勝,但以攻為守的策略方針的運用是成功的。 

 蜀國在艱難窘迫中與魏國對抗數十年之久,一度處於主動地位,這是與諸葛亮所奠定的基業分不開的。 

 “228年冬天,諸葛亮聽聞曹休兵敗,魏軍東下,關中防衛空虛,便想趁機出兵。” 

 “蜀漢群臣對於此次出征能否獲勝心存疑慮,為此諸葛亮上書後主劉禪嚴明此次出征的重要性。” 

 “冬天,諸葛亮出兵散關,圍攻陳倉,與魏軍交戰,斬殺魏將王雙。” 

 “229年,諸葛亮派遣陳式攻打武都、陰平,曹魏政權雍州刺史郭淮率兵抵抗。” 

 “諸葛亮親自帶兵攻陷建威,郭淮隨即放棄抵抗退走。” 

 “諸葛亮因而取得了武都和陰平,後主劉禪趁機恢復了諸葛亮丞相官職。” 

 “230年,諸葛亮聽說魏軍就要到來。” 

 “於是,諸葛亮便在成固、赤坂駐紮防備。” 

 “同時,諸葛亮讓李嚴率領二萬人軍隊前往漢中支援。” 

 “並奏請後主劉禪讓李嚴的兒子李豐擔任江州都督,接管當地軍務。” 

 “231年,諸葛亮再次率兵攻打祁山,並用木牛運輸糧食。” 

 “當時李嚴負責督運糧草,正值夏秋之際,陰雨連綿不絕,糧食運輸跟不上。” 

 “諸葛亮接到李嚴的傳信說糧食跟不上,於是糧食用盡時候,諸葛亮就率兵撤退。” 

 “司馬懿派遣張郃追擊,張郃在木門附近與諸葛亮激戰,後被蜀兵射殺而死。” 

 “諸葛亮軍隊撤退後,李嚴又故作驚訝,說糧食充沛,軍隊為何撤退。” 

 “此時李嚴是想通過強調諸葛亮無故撤退,來掩蓋自己督運糧草不利。” 

 “諸葛亮便將李嚴傳給自己的書信遞給朝廷,李嚴前後矛盾的地方就顯露出來。” 

 “於是,諸葛亮彈劾李嚴,認為他只顧自己私利,不顧國家大義,將李嚴廢為平民。” 

 蘇軾:諸葛亮和曹操一樣,也是一個政治家和軍事家。 

 《三國志》評論諸葛亮說,軍事不是他的專長,他在軍事上只採取比較穩重的策略,還說他的才能主要表現在政治方面。 

 但從他的角度來看,諸葛亮在軍事上也是個傑出的戰略家。 

 諸葛亮對曹魏的進攻,迫使強大的曹魏採取守勢,陷入了被動的地位,這就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體現。 

 所以,諸葛亮既是一個政治家,又是一個軍事家。 

 但是他也要公正的說明,諸葛亮雖然和曹操一樣,採取了阻止豪強勢力發展的政策,但諸葛亮對四川方面的大族豪強還不得不讓步。 

 諸葛亮富國強兵儘管是為了興復漢室,然而客觀上為整個巴蜀地區帶來了一段時間的安定、繁榮與和諧。 

 三國時期,諸葛亮治理的蜀國是最好的,也就是政治清明、經濟發達、人民安定。 

 “234年,諸葛亮再次率兵從斜谷道出兵,用流馬當作運糧工具,並佔據了武功縣五丈原。” 

 “隨後,諸葛亮率兵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在渭水隔岸對壘。” 

 “諸葛亮經常擔心糧食會接應不上,自己的志向難以實現。” 

 “於是,他決定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作為長久之計。” 

 “諸葛亮幾次挑戰,司馬懿都閉門不出。” 

 “諸葛亮用女性衣服諷刺司馬懿,司馬懿生氣要迎戰,但被衛尉辛毗勸住。” 

 “同年八月,諸葛亮病重,後主劉禪派遣尚書僕射李福前往探視,並諮詢國家大計。” 

 “幾日之後,李福又來見諸葛亮。” 

 “諸葛亮知道其來意,並言明費禕可以成為自己的繼任者。” 

 “沒過幾天,諸葛亮因病逝世,後主劉禪遵循諸葛亮遺命將其葬在漢中的定軍山。” 

 “諸葛亮剛剛去世時候,各地民眾都請求官府立廟。” 

 “但官府以不合禮制為由拒絕,百姓只得在道路旁祭祀。” 

 “263年春,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後主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 

 朱棣:諸葛亮可惜了,最終功虧一簣,到底沒能匡扶漢室。 

 誠然,由於諸葛亮的早逝,北伐未能取得最後成功。 

 但若上天給諸葛亮足夠的壽命,蜀軍逼退或擊破魏軍,奪取關中地區是完全可能的。 

 如果加上孫吳的有力配合,則可取得更大的戰果。 

 儘管歷史不能假設,但也不應簡單地以成敗論英雄。 

 僅就其臨終前的戰略態勢而言,諸葛亮也是歷史上罕見的以弱擊強的典範,完全當得起一流軍事家的稱號。 

 當然,作為軍事家,諸葛亮奇謀不足,這是一個明顯的缺陷,也是其整體成就不及曹操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應該看到,北伐未能最後成功。 

 從根本上說,還是受到蜀、魏綜合實力對比的制約。 

 諸葛亮五次北伐之所以都失利,主要是蜀漢國力和曹魏相差太遠。 

 而且自從關羽、張飛、馬超等相繼去世,蜀漢精銳又在夷陵一戰中損失殆盡後,諸葛亮也是無人可用。 

 就這樣還打得對手狼狽不堪,足以說明諸葛亮的厲害之處了。 

 況且諸葛亮專業是治戎理民,軍事謀略就是個業餘愛好。 

 加上對手都是人傑,人又多,又是諸葛亮攻對手守,搞不定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