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66章 諸葛亮治蜀

 第266章 諸葛亮治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歷史上最傑出的知識分子和賢臣諸葛亮。 

 懷著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未竟之志,離開了這個紛亂的世界。 

 諸葛亮是生於亂世,親眼看到亂世給人們帶來的種種災難。 

 諸葛亮所追求的興復的漢朝,不是東漢末期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漢朝,而是追求光武帝劉秀初建東漢的那種統一的、蓬勃的、欣欣向榮的這種漢朝。 

 諸葛亮為理想而死,為信念而死,為承諾而死。 

 這是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從普通的老百姓、還是從大政治家這個角度來說,這都是最為可貴的品質之一。 

 自諸葛亮逝世以來,千百篇詩文謳歌他,無數的百姓頌揚他,遍佈各地的文物古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沿著他的足跡,繼承他的遺志,為中華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與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能相比,他在執政蜀國期間的才能更加矚目。 

 諸葛亮帶兵打仗厲害也就算了,沒想到治理國家也這麼厲害。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先進的漢族農業技術,提高當地生活水平,並允許漢人前往少數民族地區生活。” 

 但現在諸葛亮對待少數民族的策略倒是給了他啟發,或許他也可以進行效仿,徹底解決邊疆動盪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 

 而諸葛亮能夠打破這種框架,意識到以法治國的重要性,這一點足可見諸葛亮的眼光之毒辣。 

 “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 

 “蜀漢西北部生活著氐、羌兩個民族,由於此處是蜀漢與曹魏的邊界之地,諸葛亮希望與此處建立更有效的聯繫。” 

 “另外,諸葛亮還通過重用氐、羌民族中有較大威望的馬超和姜維兩位將軍來加強氐、羌民族與蜀漢的關係。” 

 “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 

 “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而是蜀漢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和他的執政理念是一樣的,那就是以法治國。 

 雖說大漢邊境最大的敵人是匈奴,但也不代表全國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安分守己。 

 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騷亂還威脅不到大漢,對於大漢來說,只是有些麻煩罷了。 

 總之,這個諸葛亮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他夢寐以求的丞相人選。 

 “蜀漢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據他所知,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推崇的以禮治世在後來的朝代大行其道。 

 就大漢目前而言,對待邊疆少數民族的策略較為溫和,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高度自治的政策。 

 “在邊疆治理上,諸葛亮重新劃分行政區,增加郡的數量、大力推進郡縣制。”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劉徹:諸葛亮的邊疆治理策略,果然有其獨到之處,或許可以借鑑一二。 

 “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有才華的人在他的大秦並不缺,可有才的同時能做到清正廉潔可並不多見。 

 “為此,諸葛亮實行以軍事鎮壓為主、安撫為輔的邊疆治理政策。” 

 嬴政:這個諸葛亮是一個大才,要是能來輔佐朕就好了。 

 他對諸葛亮越是瞭解,就發現諸葛亮越是對他的胃口。 

 “諸葛亮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 

 像諸葛亮這種綜合型人才,看得他極為眼饞,迫切的想要收入囊中。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 

 “並通過將地方態度惡劣的豪強遷往成都的策略,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現如今大漢正在對匈奴用兵,對於其他少數民族的趁機騷亂暫時顧及不到。 

 “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更讓他看重的,是諸葛亮在品性方面的優秀表現。 

 “同時,諸葛亮還籠絡當地各民族首領以及大姓氏族,許以特權協助蜀漢政權統治蜀地南部地區。” 

 “身為丞相,諸葛亮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 

 “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覆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 

 “諸葛亮推行少數民族與漢族官吏交流制度,增強蜀漢政權對南部地區的管理。” 

 “另外,諸葛亮不僅尊重當地少數民族信仰,也利用當地人信奉鬼神的風俗,宣揚封建君臣關係,強化蜀漢政權的正統性。” 

 只要這些邊疆地區不鬧事,他就不會多加理會。 

 可如今看來,這種放任不管的政策並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想到此處,他命令大臣根據諸葛亮邊疆治理的政策制定出他們大漢的策略。 

 “在國家治理上,諸葛亮以丞相府為核心,統領全國軍政大權。” 

 “同時,諸葛亮以治國之道的原則選拔賢才,任用郭攸之、董允為侍中。” 

 “代替自東漢以來由宦官出任的中常侍等職,來管理皇宮中的諸項事務,防止宦官弄權。” 

 “對於懷有二心的人,諸葛亮嚴厲打擊,防止政治分裂,維護了蜀漢政權的穩定。” 

 “同時,諸葛亮奉劉備命令與他人一同編造《蜀科》,加強法治,維護社會穩定。” 

 “剛入蜀地時諸葛亮不再延續前任蜀地之主劉璋寬厚的做法,而是採用嚴刑峻法,為的就是打壓目無法紀的當地豪強讓社會秩序恢復正常。” 

 “在外交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對周邊少數民族採用合作發展的策略。” 

 “爭奪天下的核心外交思想就是聯吳抗魏,聯合相對弱小的吳國,共同抵抗強盛魏國的軍事打擊。” 

 楊堅:和軍事外交相比,顯然諸葛亮更加擅長內政的治理。 

 在國家治理上,諸葛亮主張以德治國,這也是他比較欣賞的。 

 諸葛亮的以德治國,第一點體現在提倡民本思想上。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認為北伐勝利的基礎是讓人民安居樂業。 

 為此,諸葛亮提出朝廷應該瞭解人民疾苦、救濟百姓。 

 至於第二點,就是主張舉賢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