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68章 第一毒士賈詡

 “如果利用荊州的富饒來安撫百姓,賞賜官兵,使他們安居樂業。” 

 “這樣不用勞師動眾,便可使江東叩頭降服。” 

 “曹操沒有聽從賈詡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建議,執意出兵,於是赤壁大敗。” 

 “公元211年,以韓遂、馬超為首的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抗曹。” 

 “馬超多次前來挑戰,曹操堅守不出,使馬超欲急戰,速勝不得。” 

 “於是請求割地講和,並以兒子作為人質。” 

 “賈詡認為可以表面上答應他,麻痺對方。” 

 “然後離間他們,使他們內亂。” 

 “於是曹操依計而行,最終打敗了韓遂、馬超等人。” 

 “公元217年,當時曹操未立太子。” 

 “曹丕為五官將,而臨淄侯曹植才名方盛,二人各自有自己的派系。” 

 “曹丕派人來問賈詡,怎麼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 

 “賈詡說,希望將軍提升自己的道德氣度,體會普通人的修養,不違背當兒子的道德準則就可以了。” 

 “曹丕聽了他的話後,努力磨練自己。” 

 “曹操曾私下問賈詡繼承人的事,賈詡默然不答。” 

 “曹操問他為什麼不回答,賈詡說自己在想袁紹和劉表。” 

 “曹操大笑,於是太子的事情就定下來了。” 

 “同年,曹丕被立為太子。” 

 朱元璋:不得不說,賈詡的挑撥離間之計確實厲害,使曹操一舉平定關中。 

 每次翻閱三國史書的這一段,他就對賈詡的離間之計深感佩服。 

 赤壁之戰後,曹操短期內無力再征討南方,於是決定向涼州拓展。 

 而以韓遂、馬超為首的十部聯軍,聚集十餘萬人馬,據守潼關聯合抗曹。 

 在此期間,也曾發生過著名的曹操割須棄袍、許褚赤膊鬥馬超等小插曲。 

 但曹操還是一步步佔領了重要的關隘,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韓遂、馬超聯軍與曹操相持日久,進退維谷,只好割地求和,賈詡藉機獻出了挑撥離間之計。 

 韓遂作為聯軍代表與曹操商談停戰事宜,二人會面時,在馬上不談軍事,只說當年哥倆在京城一起玩鬧的舊事。 

 等會面結束,馬超詢問韓遂和曹操的聊天內容。 

 韓遂老實回答,他們兩人沒說什麼重要內容。 

 但顯然馬超並不相信,於是開始對韓遂產生懷疑,擔心韓遂與曹操私下聯繫。 

 過了幾天,曹操給韓遂書信,信中故意在多個言詞上塗塗抹抹,改來改去,就像是韓遂改動一樣,使得馬超等人疑心愈來愈大。 

 曹操趁此時與相互猜疑的聯軍約定決戰,果然大獲全勝,一舉平定關中。 

 賈詡獻的挑撥離間之計讓他欽佩,但暗助曹丕之計更為厲害,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 

 曹操晚年身體不好,尤其頭痛難忍,選誰做儲君的大事就擺在了眼前。 

 選曹丕還是選曹植,曹操一直猶豫不決,舉棋不定。 

 賈詡由於是後來才加入曹操隊伍的,資歷相對淺,不想跟著摻和。 

 不想歸不想,但曹丕主動上門來求教。 

 這就躲不過去了,迫使賈詡必須謹慎站隊。 

 賈詡是個聰明人,其實早就看好了曹丕。 

 但為防變成第二個自作聰明的楊修,於是賈詡便開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賈詡勸曹丕做事不要張揚,要做好兒子和臣子的本分,關鍵是要孝順父母。 

 這個意思很清楚,寫文章你比你兄弟曹植差點,要學著揚長避短,在孝道上多下功夫。 

 等曹操諮詢的時候,賈詡也是不明說,只說是在想袁紹和劉表。 

 袁紹和劉表因為沒有立長,導致擁護長子派和擁護幼子派內鬥,最後被曹操一鍋端。 

 前車之鑑就在眼前,曹操要是選擇曹植這個幼子,很可能會重蹈覆轍。 

 賈詡沒有直接表態,但經這麼一敲打,曹操確定最終人選是年齡更大、做事也更穩重的曹丕。 

 也正是賈詡的這次成功站隊,最後才得以善終。 

 “賈詡認為自己不是曹操的老部下,而又謀劃深遠,害怕被猜忌。” 

 “便閉門自守,不私自與人交往,子女嫁娶也不與高門大族結親。” 

 “當時天下研究智謀計策的人,都十分推崇賈詡。” 

 “公元220年,曹丕即位,任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 

 “公元223年,曹丕問賈詡說想征服天下,先打東吳還是先打蜀漢。” 

 “而賈詡則建議應該好好治理國家,慢慢的安撫他們,當他們發生變化再去平定就比較容易了。” 

 “吳、蜀雖然都是小國,但各自卻有江水和山脈作為阻隔。” 

 “蜀國劉備具有才略,諸葛亮又善於治國。” 

 “吳國孫權能識政治虛實,大將陸遜又看得清軍事形勢。” 

 “只要他們據守各自國家的險要地勢,都並非一朝一夕可以謀求。” 

 “用兵的規律,是要先造成能取勝的局勢再開戰,預估敵人的形式再去調兵遣將,才不會失算。” 

 “他認為魏國的兵將之中,目前沒有人是劉備和孫權的對手。” 

 “即使曹丕御駕親征,也未必有勝利的把握。” 

 “倒不如先修文德而後用武力,致力於魏國本身的建設,用文教道德去安撫國民,坐等其他兩國的發生變故再做圖謀。” 

 “曹丕不聽,在後來發動的江陵戰役中傷亡大批將士,終無功而返。” 

 “同年6月,賈詡去世,享年77歲。” 

 “回顧賈詡的一生,先後屈居於董卓、李傕、段威、張繡、曹操等人,並多有建樹,一生幾乎算無遺策。” 

 “而且不論是李傕、張繡還是曹操、曹丕,都將賈詡視為心腹。” 

 “可見其善於交際,也深知亂世自保之術,因此也被稱為三國中最聰明的人。” 

 朱棣:賈詡的站隊是明智的,收穫也是重大的。 

 後來曹丕繼位,為報賈詡相助之恩封其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 

 更重要地是,賈詡是三國裡少有的能夠得以善終的人。 

 縱觀賈詡的一生,曾經輾轉效忠於多個主公,無論在誰賬下都屢獻奇計,算無遺策,是個兢兢業業的好臣子。 

 要說唯一的汙點,那便是獻計攻取長安,殺戮過重。 

 但要嚴格來說,他也不覺得這是汙點,畢竟賈詡只是想在亂世中保住性命而已。 

 天下大亂的帷幕已經徹底拉開,作為一個小小的文人,又怎麼可能在短時期內挽狂瀾於傾倒,扶大廈於將傾。 

 賈詡的精明在於知人也自知,知道自己根子不深,不是曹操舊臣,卻又策謀深遠。 

 而曹操又不是一個寬宏大量之人,也是一肚子陰狠的花花腸子。 

 為怕曹操猜忌,不跟人打交道,不與人稱兄道弟,子女嫁娶也不結高門。 

 總之,秉承一貫低調做人的原則行事。 

 雖說賈詡被人稱為毒士,奇謀百出,算無遺策。 

 不過論氣節,賈詡這個人是沒有的,所以說他亂武一點不為過。 

 賈詡之所以能夠高官厚祿得以善終,只因為賈詡把時局和人性都看透了,這是他最佩服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