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72章 既生瑜,何生亮

 “加強了孫氏政權在江東地區的割據地位,也使劉備避免了覆亡的危險。” 

 “經此一戰,周瑜的英名傳揚天下。” 

 蘇軾:說起赤壁之戰,周瑜的英姿與功業讓我豔羨。 

 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那段時光,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 

 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那裡壯麗的風景使他感觸良多。 

 更是讓他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他眾多詩詞中最具有英雄氣概的作品,堪稱千古絕唱。 

 他當時作這首詞雖然官場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 

 也正是在這種複雜心情下,創作了這首詞。 

 詞中雖然書寫失意,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他在官場失意時創作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懷古抒情,寫他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全詞可分上下兩闋。 

 上闋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他對英雄的嚮往之情。 

 一些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 

 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他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 

 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 

 寫小喬在於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周瑜的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他自己的年老無為。 

 後幾句雖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他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表現,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赤壁之戰後,周瑜又進軍南郡,圍攻江陵城。” 

 “由於守將曹仁防守嚴備,城內糧草充足,周瑜派甘寧進攻夷陵,以使曹仁分兵。” 

 “甘寧佔領夷陵後,曹仁果然分兵數千人來救。” 

 “甘寧告急,周瑜便留下淩統守衛後方,親自率軍相救。” 

 “行至半路,周瑜發現一處險要的必經之路,便派兵砍伐樹木,將道路堵塞。” 

 “趕到夷陵後,周瑜與曹仁在城下激戰。” 

 “曹軍被消滅一半以上,曹仁連夜撤往江陵。” 

 “半路上發現道路已被樹木堵塞,只好丟掉馬匹,步行逃跑。” 

 “這一仗,周瑜截獲曹軍戰馬三百餘匹。” 

 “此後,兩軍一直在江陵相持,攻戰不斷,各有勝負。” 

 “每次戰鬥,周瑜都要身先士卒,深入前線。” 

 “在一次混戰中,周瑜被射中右側肋骨,受了重傷。” 

 “曹仁聽說後,以為有機可乘,率軍前來進攻。” 

 “周瑜忍著傷痛,起身巡視各營,鼓勵將士,曹仁只好退兵。” 

 “209年十二月,經過一年多的交戰,曹仁部隊損失很大,只好棄城而走。” 

 “把曹軍趕出荊州後,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 

 “領南郡太守,屯兵於江陵,並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作為周瑜的奉邑。” 

 王安石:周瑜在佔據優勢的情形下,還用了一年時間才擊敗曹仁,多少和他的英勇氣概有些不相符。 

 周瑜雖然是東吳大都督,但是因為英年早逝去世過早,所以親自指揮的大戰卻是不多。 

 除了令世人矚目的赤壁之戰外,南郡之戰也值得一說。 

 不過相對於赤壁之戰以數萬人大敗曹操二十多萬的輝煌戰果來看,南郡之戰周瑜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兵力上的優勢,卻耗時一年才拿下南郡顯然算不上大勝。 

 不過他隨即轉念一想,考慮到當時周瑜和曹仁雙方的情況,周瑜能夠一年時間擊敗曹仁也非常了不起了。 

 畢竟從兵力對比上來看周瑜的優勢並不大,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戰孫權短時間內只能湊數萬人馬給周瑜。 

 可見此時東吳兵力並不多,所以在南郡之戰中,周瑜手中最多也就兩三萬人。 

 而當時曹仁手中兵力也有一兩萬人,雙方兵力差距並不大。 

 何況周瑜主攻,曹仁主守,曹仁明顯佔據了優勢。 

 再有就是周瑜雖然厲害,曹仁也不差,兩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 

 曹仁攻守俱備,論綜合能力在曹操麾下眾多名將中,可與張遼並駕齊驅。 

 在部下驍將被圍之時,曹仁悍然率數十騎出擊殺入重圍救出,可見其也是勇猛之人。 

 況且曹仁更是在雙方決戰於江陵之時,射傷了周瑜,可見曹仁並不比周瑜差。 

 可以說如果不是曹仁在援軍遲遲未到,孤軍奮戰的情形下不得不棄守江陵,周瑜想要拿下南郡可能還要耗費更多時間。 

 “曹操的勢力北退後,劉備乘勢佔據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自號左將軍、領荊州牧。” 

 “為鞏固同江東的聯盟,劉備迎娶孫權的妹妹,並提出借南郡的要求。” 

 “周瑜不同意魯肅借南郡給劉備的意見,還主張把劉備軟禁起來。” 

 “孫權認為江東仍然需要孫劉聯盟以對抗曹操,就沒有聽從周瑜的建議。” 

 “210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面見孫權,提出兼併益州,進而統一北方,奪取天下的戰略。” 

 “周瑜認為,如果奪取益州以後,進而消滅張魯,再與馬超結盟,可以形成反曹的包圍圈。” 

 “奪取益州之後,自己再回來鎮守襄陽對抗曹操。” 

 “如果計劃能得以實現,就有機會統一北方。” 

 “孫權認可了這一戰略,周瑜便啟程返回江陵,準備籌備進攻益州。” 

 “走到巴丘的時候,染上重病,突然去世,時年三十六歲。” 

 “臨終之前,周瑜不忘上書孫權,推薦魯肅接替自己,並告誡孫權不僅要警惕北方的曹操,還要提防佔據荊州的劉備。” 

 “得知周瑜突然去世的消息,孫權大為悲痛,親自穿上素服主持喪禮。” 

 “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親自到吳郡迎接,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 

 朱棣:依朕看,周瑜死得蹊蹺,很可能和孫權脫不了關係。 

 他之所以得出這一結論,並非空虛來風。 

 孫策死時定下的託孤大臣是張昭,並沒有周瑜。 

 而孫策只讓張昭一人當託孤大臣,可見對張昭的信任,並不會擔心張昭會架空孫權的權力。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不可能在兄長喪事期間召回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這不符合邏輯。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周瑜是私自帶兵回來奔喪的,這一舉動必然會在孫權心中留下陰影。 

 而孫權其人,最善於權術。 

 從其為東吳利益左右逢源來看,孫權能夠忍辱負重,彎腰稱臣。 

 並且孫權也經常這麼做,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孫權向曹丕稱臣,為了利益經常向曹劉兩家互動。 

 而且孫權是個控制慾較強的君主,這樣的君主是不太可能希望身邊有個非常能幹、聲名遠揚的屬下。 

 而周瑜在赤壁之戰聲名雀起,又要遠征益州。 

 不管成功與否,與他孫權都並無太多關係。 

 成功了周瑜功高蓋主,失敗了孫權損失慘重。 

 而且周瑜偏偏死在準備出征這個節骨眼,時間上又恰到好處。 

 雖然周瑜的死是否與孫權有關,歷史沒有記載,也沒有證據,無從知曉。 

 但要說和孫權沒有關係,恐怕也很難解釋得通周瑜突然去世的蹊蹺。 

 況且他還發現一個疑點,孫權選擇魯肅的戰略必然要放棄周瑜,否則自相矛盾無法說的過去。 

 從當事人周瑜在臨死前留給孫權的書信中,他也只能看到周瑜說,自已病的突然,將要死去,請魯肅做接班人。 

 而魯肅正是與周瑜戰略完全不同的,自已去世然後推一個和自已戰略思想完全相反的人接班,這不合邏輯。 

 所以他猜測,周瑜一定是明白了什麼,但不能明說。 

 唯一的解釋,周瑜在臨死前,明白了孫權的安排。 

 只能推薦魯肅做自已的接班人,而不是選一個能繼承自已遺志的人接班。 

 看看諸葛亮選的接班人就明白了,繼承自已遺志的人才會選為接班人。 

 所以從這些不合邏輯的疑點來看,他猜測孫權和周瑜的死脫不了關係。 

 但這也僅僅是他的猜測而已,周瑜的死終究是一個謎,湮滅在歷史的潮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