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72章 既生瑜,何生亮

 “當時周瑜年方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孫策一開始命周瑜鎮守安徽馬鞍山,不久又改派為蕪湖。” 

 “牛渚、春谷與周瑜家鄉廬江一水之隔,孫策的這兩次任命是考慮到周瑜家族在當地有影響力。” 

 “周瑜本人也有威信,想要以此來幫助自己招兵買馬、擴大力量。” 

 “一年後,袁術病死,軍隊大多歸順了佔據皖城的廬江太守劉勳。” 

 “孫策憂心劉勳成為第二個袁術,決定起兵攻打。” 

 “於是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 

 “十二月,孫策軍攻破皖城,俘獲劉勳家人及其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小喬都是國色美人。” 

 “於是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攻下皖城後,周瑜跟隨孫策接著進攻尋陽等地。” 

 “打敗回師救皖的劉勳以及趕來救援的黃祖,平定豫章、廬陵等地,實力大增。” 

 “戰爭結束後,孫策命周瑜鎮守巴丘,防範佔據荊州的劉表東侵。” 

 李隆基:聽聞大小喬傾國傾城,也不知和朕的楊貴妃誰更勝一籌。 

 相比於對小喬貌美的好奇,他對周瑜和小喬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更加動容。 

 周瑜和小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一對夫妻,其事蹟廣為流傳。 

 小喬是東吳大將周瑜的妻子,據傳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 

 在記載中,小喬在周瑜的幫助下成功解救了其父親,被周瑜深深地吸引,最終二人結為夫妻。 

 周瑜和小喬之間的感情深厚,傳說周瑜曾因小喬之事而激發了無窮的智慧,幫助東吳打敗曹魏。 

 在赤壁之戰期間,周瑜曾計劃在火攻之前先放走小喬,以確保她的安全。 

 在孫權南征時,小喬也曾勸周瑜不要隨孫權南征,但周瑜最終還是選擇了跟隨孫權一起南征。 

 然而,在南征途中,周瑜因病去世, 

 小喬十分悲痛,她選擇了跳江自盡,與周瑜相伴在一起,成為了一段不朽的愛情傳說。 

 “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十八歲的弟弟孫權成為繼承人。” 

 “當時孫氏政權尚未鞏固,陣營中人心不定。” 

 “周瑜帶兵趕來吳郡奔喪,擔任中護軍,和長史張昭一起把很多行程事務分管起來,全力輔助孫權。” 

 “當時孫權只有將軍的封號,眾人對他的禮節大都很簡單。” 

 “只有周瑜採用君臣的禮節,以示對孫權的支持。” 

 “當時魯肅因為來江東以後沒有得到重用,也想要投奔別處。” 

 “周瑜引用東漢馬援的話‘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來告誡魯肅,認為孫權會是很有作為的領袖人物。” 

 “在周瑜的勸告下,魯肅打消了離開江東的念頭。” 

 “不久之後,周瑜把魯肅推薦給孫權。” 

 “交談之後,孫權對魯肅的見識十分讚賞,由此開始重用。”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下書命令孫權送人質入朝。” 

 “孫權便召集群臣會商,大臣們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他認為,江東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兵精糧多,具備割據條件,完全不應該向曹操低頭。” 

 “送去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制,不如靜觀其變,以待天命。” 

 “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贊同,孫權的母親還叮囑孫權說。” 

 “周瑜只比孫策小一個月,自己像看待兒子一樣看待周瑜,也希望孫權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孫權對周瑜一直非常信任,寒暑賞賜周瑜的衣服都有百件之多,為眾將所不及。” 

 “周瑜的表現也非常忠誠,曹操曾經派蔣幹前去遊說周瑜,想讓周瑜背孫投曹,但周瑜堅決進行了回絕。” 

 “回去之後,蔣幹稱周瑜雅量高致,不是言辭所能打動的。” 

 “周瑜一直為孫權出謀劃策,主持軍事行動。” 

 “206年,周瑜親自征討麻、保二屯的山越部落。” 

 “取勝後將俘虜的部落首領一律梟首示眾,同時還把一萬多人強行遷徙到江東政權的腹心地區。” 

 “江夏太守黃祖派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率兵出擊,俘虜了鄧龍。” 

 “兩年後,黃祖的部將甘寧歸降,周瑜向孫權舉薦了甘寧。” 

 “在甘寧的建議下,孫權進軍夏口,周瑜亦被任命為前部大都督。” 

 “經過激烈水戰,孫權軍終於攻陷夏口,殺死了黃祖。” 

 武則天:孫策死後,周瑜帶兵赴喪的真正意圖恐怕不簡單。 

 孫策在臨死前給孫權留下了的遺言,言明託孤之臣只有張昭,從來沒有託孤於周瑜。 

 而當時周瑜正領軍鎮守巴丘,孫策生前和周瑜關係很好,但在自己死去的時候卻沒有託孤於周瑜。 

 周瑜聽說孫策死後,自己卻先坐不住了,便領軍前往東吳奔喪,一下子進入了權力的核心。 

 而這段歷史疑案的疑點就在這裡,史書上清清楚楚的記著周瑜來東吳給孫策奔喪是帶著兵馬來的,這也成為整個三國曆史上的奇聞。 

 如果周瑜只是單純的來奔喪的話,根本不可能帶兵前往。 

 而周瑜帶兵赴喪這件事直接產生的結果,就是周瑜從一個鎮守邊疆的外人一下子進入了江東權力的中心。 

 要知道孫策託孤的重臣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張昭。 

 而周瑜率兵奔喪的結果,就是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進入東吳的權力中心。 

 所以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猜測周瑜帶兵赴喪的目的很可能是一場政治投機。 

 至於其中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她覺得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周瑜是為了奪權。 

 作為最早跟隨孫策起兵的元戎老臣,眼看孫策死後自己卻被排擠出了核心圈子。 

 不免心有不甘,而周瑜手上唯一的底牌就是鎮守邊疆的兵馬。 

 所以周瑜索性決定搏上一搏,領兵奔喪。 

 在孫策死後的江東政治團體中狠狠秀了一把肌肉,壓迫張昭等人不得不承認其地位。 

 第二種可能,孫權密令周瑜領兵前來。 

 孫策託孤時以張昭為核心,可以說當時整個江東的勢力都被張昭一人所掌控。 

 這讓剛剛即位而又年輕的孫權心有不安,擔心自己被張昭架空。 

 所以秘密給周瑜發了一道命令,讓周瑜領兵前來,防止張昭架空自己把持江東,讓二人相互制衡。 

 雖然歷史的疑案難以分辨事情的真相,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周瑜帶兵赴喪絕不可能只是為了給孫策奔喪去的。 

 至於到底是周瑜自己進行的政治投機,還是孫權採取的制衡之策,現在看來也只能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不管真相是怎麼樣的,也正是因為周瑜進入了權力核心,才有赤壁之戰周瑜率軍迎戰曹操的機會。 

 那麼到底真想如何,也許就不那麼的重要了。 

 “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兵鋒直指江東。” 

 “九月,孫權親臨荊州前線。” 

 “劉備謀臣諸葛亮也趕到拜見孫權,勸說孫劉聯合抗曹。” 

 “面對曹操的威脅,江東人心恐慌,張昭等人認為應該投降。” 

 “周瑜反對投降,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進行了分析。” 

 “認為曹操說是漢相,實為漢賊。” 

 “而且有一系列的致命弱點,比如馬超、韓遂是一大後患。” 

 “北方軍隊不擅水戰,容易因水土不服而生疾病等。” 

 “而且曹操號稱擁兵八十萬,實際兵力不過十五六萬人。” 

 “再加久戰已疲乏,戰鬥力不會很強。” 

 “因此周瑜認為,只要撥給他精兵五萬,就足以打敗曹操。” 

 “這一系列分析振奮了孫權的精神,他砍去桌案一角,警告說誰再敢說投降的話,下場就和桌子一樣。” 

 “於是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率兵與劉備合力抗曹。” 

 “曹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相遇,曹軍果然水土不服,戰鬥力受到影響。” 

 “兩軍初次交鋒,曹軍失利,退到江北的烏林。” 

 “曹操針對北方軍士不習水戰的特點,採用鐵索連接戰船的方式,使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 

 “針對這一特點,周瑜採納了部將黃蓋的詐降計,決定採用火攻。” 

 “命其將數十艘戰船裝滿柴草,灌上膏油,再用帷幕和旗幟偽裝好,謊稱投降,向北岸的曹營進發。” 

 “當船隊來到曹營附近時,黃蓋命各船同時點火。” 

 “當時東南風正急,火勢猛烈,火船點燃了曹軍戰艦。” 

 “火勢很快蔓延到岸上的營壘,整個曹軍營地陷入火海之中。” 

 “曹軍將士亂作一團,被燒死、淹死者不計其數。” 

 “曹操猝不及防,只能率殘部逃走,留下曹仁鎮守江陵,自己撤回了北方。” 

 “赤壁之戰的勝利,挫敗了曹操的南下圖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