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80章 謀聖張良

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代又一代的王侯將相都已隨著一朵朵激起的浪花而投入汪洋恣意的大海中。

歷史的長廊永遠地雕刻下了一次又一次的風起雲湧,厚厚的一堆二十四史宣告了歷史的沉重和莊嚴。

然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有這樣的一位風雲人物,他的一生可謂起起伏伏,跌跌宕宕,波瀾壯闊。

他不是帝王,卻可以稱之為帝王之師,這個人就是張良。

歷史鐫刻下諸葛孔明驚人的才智,也記載了張良所創下的一個個軍事神話。

張良是秦末漢初著名的謀略家,是西漢開國功臣。

劉邦讚譽他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被稱為漢初三傑之一。

張良又以其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軍事謀略,被後世譽為謀聖,與文聖孔子、武聖關羽、詩聖杜甫等並列為中國古代十四聖之一。

“張良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張開地和父親張平都做過韓國的國相。”

“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都遷咸陽,並制定了統一全國的計劃。”

“在秦國統一全國的規劃中,首先就選擇了韓國。”

“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滅韓。”

“秦軍很快攻破韓都陽翟,俘虜韓王安。”

“韓國的貴族,也被限令一月之內遷往咸陽近郊,不服從者,將被誅九族。”

“張良的年輕時代,家破國亡,以致讓他淪為沒落的貴族遺少。”

“韓國為秦所滅,作為韓國貴族,承蒙韓君之恩的世家子弟,面對國仇家恨必然會激起張良的滿腔憤怒。”

“此時的張良滿身鋒芒,一心想為國報仇。”

“張良遣散家僕,沒有為弟弟下葬,聚斂所有的家財尋訪力士,只為刺秦復仇。”

“張良在淮陽學禮時見到了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

“張良找到一個大力士,打製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行蹤。”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遊。”

“張良事先得知消息,尋找埋伏地點,最終選擇了博浪沙。”

“博浪沙的地理位置優越,路面沙丘起伏會導致秦始皇的車隊速度降低。”

“其四周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逃跑。”

“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即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

“其他大臣四匹馬拉車,因此張良眾人擬定刺殺目標是六駕馬車。”

“但是秦始皇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準備了多輛副車,每輛都是由六匹馬所拉,混淆刺客。”

“秦始皇的車架臨近博浪沙,張良與大力士便提前做好了狙擊秦始皇的準備。”

“但最終擊中的是偽裝的車駕,於是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

“歷史上有記載的刺秦只有三次,荊軻和高漸離都是作了有死無生的打算。”

“唯有張良在行刺失敗後成功逃脫,並且逃過秦始皇天下搜尋的追捕。”

“被通緝期間,張良徜徉於下邳橋上。”

“一個穿著粗布衣裳的老人,故意將鞋甩到橋下,要求張良撿起。”

“張良念其年老只得遵從,老人得寸進尺讓其為他穿上,張良又照辦了。”

“老人笑著離去,而張良隨著老人的身影一再注視著他。”

“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表示孺子可教,約定五天後清晨相會。”

“五天後拂曉,張良去到那裡。”

“但老人早已經到了,老人發怒再約五日後相見。”

“五日後雞鳴,張良又遲到了,老人又拂袖離去。”

“這次,張良不到半夜便去了。”

“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拿出一部書《太公兵法》,交給張良。”

“讀了這部書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以後就會發跡。”

“說完便走了,張良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

“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潛藏在下邳時,潛心苦讀《太公兵法》十年而有成。”

“同時張良又聚集了百餘名少年,成為當地的遊俠行俠仗義。”

“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這也是後來鴻門宴上項伯與張良交好的原因。”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起兵反秦。”

“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張良也趁機召集起一百多人反秦。”

“這時,劉邦正帶著幾千人開闢領地,於是張良就加入了劉邦陣營。”

“這期間,張良常向劉邦講解《太公兵法》,劉邦也經常採納張良的主張。”

嬴政:謀聖張良,是個人才,只是可惜了,還沒有找到嗎?

他不禁把目光放在李斯的身上,等待著對方的回覆。

在很早之前知道張良是推翻大秦帝國的大反賊之一時,他就已經下令全國範圍內捉拿張良此人。

李斯:陛下,此人隱藏極深,還沒有消息。

說這句話的時候,他整顆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就怕陛下怪罪他辦事不力。

可他也沒有辦法,一個人要是躲在深山老林,想要找到無異於大海撈針。

不過看到陛下沒有不悅的表情,他這才放下心來,稍微鬆了一口氣。

嬴政聞言,面無表情,倒是沒有太過在意。

現在的大秦帝國,已經被他牢牢掌握在手裡。

全國的反叛勢力早已經被他清除,再沒有什麼人能夠威脅到他。

雖說張良是漢初三傑之一,謀略智慧絲毫不在李斯之下,但想要顛覆現在的大秦帝國無異於痴人說夢。

所以哪怕張良才智無雙,他也絲毫不會擔心。

要是張良沒有刺殺過他,他說不定還會招攬過來,為大秦帝國的發展壯大添磚加瓦。

只是現在,確是不可能有這待遇了。

“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項羽叔侄所率領的隊伍已發展壯大到六七萬人。”

“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為王,集各路義軍首領於薛城共商大事。”

“張良不忘復興韓國,忙對項梁提議,建議立韓王成為韓王。”

“早在下邳之際,張良和項梁之間便有舊誼,因而項梁一口應承。”

“於是,項梁命人找到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丞相。”

“張良復韓的目的終於達到了,復家的政治夙願也得以實現。”

“因而張良竭盡全力扶持韓王成,揮師收復韓國地盤,遊兵於潁川附近。”

“時而攻取數城,時而又被秦兵奪回,遲遲未能開創大局面。”

“年底,楚懷王命劉邦、項羽分兵伐秦,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率兵攻佔潁川,韓王和張良便與劉邦會合了。”

“劉邦請韓王留守陽翟,而讓張良隨軍南下。”

“九月,軍隊抵達南陽郡,南陽郡守退入宛城固守。”

“劉邦滅秦心切,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

“張良認為不妥,劉邦採納了他的建議,立即更換旗幟,率兵乘夜間抄小路悄悄返回。”

“拂曉時分,劉邦的軍隊已把宛城重重圍住。”

“接著,劉邦以攻心之術,招撫南陽太守,赦免全城吏民,兵不血刃地輕取了宛城。”

“解除了劉邦西進的後顧之憂,劉邦兵威大振。”

“南陽郡的其它城池見太守已降,紛紛起而效之,望風而降。”

“隨後劉邦率軍抵達嶢關,這是通往秦都咸陽的咽喉要塞,也是拱衛咸陽的最後一道關隘,秦有重兵扼守此地。”

“劉邦趕到關前,想要親率所部兩萬餘眾,強行攻取。”

“劉邦惟恐項羽大軍先入關中,因而心急如焚,忙向張良問計。”

“在張良的錦囊妙計之下,嶢關的秦軍大敗,退守到藍田縣。”

“劉邦乘勝追擊,引兵繞過嶢關,大敗秦軍於藍田。”

“大軍繼續西進,於公元前207年十月抵達霸上。”

“這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秦王子嬰眼見大勢已去,只好開城出降。”

“至此,雄霸四方、威振海內的大秦帝國滅亡了。”

“劉邦從奉楚懷王之命西進到進入關中,歷時僅一年。”

“由於劉邦採納了張良的計謀,保證了軍事上的順利進展,從而贏得了時間,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關中。”

劉邦: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可以說,他之所以能一步一步坐上九五之尊的寶座,離不開張良的運籌帷幄。

猶記得當初急著滅秦,見宛城一時難以攻取,打算繞過宛城繼續西進。

還好張良及時勸阻了他,這才沒有讓他釀成大錯。

雖然急於進關,但這一路上秦兵還很多,而且都扼據著險要的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