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86章 半部論語治天下趙普

 假如你們的部下為了富貴而造反,那該怎麼辦?

 將領們在猜想是否被趙匡胤懷疑時,趙匡胤做出了許諾。

 人生在世富貴二字,無非金錢、美女、田產、子孫,叫你們應有盡有,頤養天年,豈不美哉!

 趙匡胤為了打消將領們的顧慮,還願意與他們聯姻結成親家。

 趙匡胤的一番話讓將領們徹底明白了用意,完全明白自己該怎麼做。

 於是,第二天紛紛辭去軍職,交出兵權,到地方做節度使去了。

 在這一事件過程中,趙普獻策之功自然是不能抹殺的。

 杯酒釋兵權對於宋朝來說,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杯酒釋兵權之後,禁軍統兵權被分化,且統兵權與調兵權在之後也分離。

 而隨之確立的軍政體制,隔斷了唐末五代那種朋黨勾結的官兵關係。

 從根本上解決了唐末五代動輒改朝換代的痼疾,強化了皇權,鞏固了北宋新政權,為北宋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但北宋後代對武官以及軍隊也多實施消極防範的策略,不積極考慮提高軍隊戰鬥力。

 北宋軍隊整體戰鬥力下降,在後來與契丹、西夏的戰鬥中處於被動局面。

 而北宋對武將的打壓與防範,削弱了北宋軍隊的整體戰鬥力,也為北宋軍事積弱、對外作戰屢遭敗績的局面的形成埋下伏筆。

 “乾德二年,趙匡胤部署中樞與地方政權,時機成熟,就罷免後周老臣,任命趙普為大學士。”

 “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趙普以此為由上奏趙匡胤。”

 “趙匡胤讓趙普只管呈遞敕令,他來簽署。”

 “趙普拒絕了趙匡胤,這是有關部門官吏的職責而已,而不是帝王做的事。”

 “趙匡胤命令翰林學士講求舊制,竇儀說現在皇弟任開封府尹是宰相的職任。”

 “趙普任宰相後,趙匡胤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無論大小,都向他諮詢以後決斷。”

 “當時,趙普兼任監修國史,趙匡胤命令數位大臣輔助趙普。”

 “不能宣佈皇帝的詔諭,位次列在宰相之後,不掌印,不參預上奏議事,朝會時不領班,只是奉令製作敕令而已。”

 “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內製。”

 “趙普任宰相後只有敕,不是原來的典章制度。”

 “趙匡胤常常便裝出行經過功臣之家,一天傍晚時下大雪,趙普以為趙匡胤不會出來。”

 “過了一段時間,聽見叩門聲,趙普急忙出門。”

 “趙匡胤站在風雪中,趙普惶恐迎拜。”

 “趙匡胤約好晉王,一會兒後趙光義來到。”

 “趙普鋪設厚墊子在地上請他們坐在堂中,在通紅的爐火上燒肉吃。”

 “商議攻伐太原,趙普提出先攻下太原的話必須單獨抵擋西北兩面,不如先削平諸國。”

 “這樣太原也逃不掉了,趙匡胤正有此意。”

 “公元962年,趙匡胤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

 “宋軍先攻克了湖南、湖北,又攻佔了蜀地,滅南漢、南唐,平定了江南。”

 “自此,南方皆定,宋朝開始圖謀北漢。”

 “宋朝的統一戰爭,遵循的就是趙普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策略。”

 蘇軾:趙普是個奇才,有知曉化解危機的能力,有輔佐帝王成就大業的才幹,有開國

之首的功勞,切實的揹負了給帝王獻策的責任。

 趙普作為開國第一功臣,其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在中華歷史上從來不缺耿直的諫臣,他們敢於給朝廷提意見,大膽地給皇帝指出過錯,趙普就是這樣的名臣。

 一般而言,皇帝大多喜歡搞**主義。

 向皇帝進諫,一個言語不當,往往會招致無妄之罪,滅頂之災。

 由此可見,諫言是需要膽識的。

 而趙普自從為相之日起,經常不顧個人安危,違抗皇帝的旨意。

 只要自己認為對的,就一定堅持,這一點令他敬佩。

 同時趙普主張賞罰分明,處理事務公平公正,不拘私情,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好惡而濫用法令。

 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

 任何人都不能包庇,帝王也不行。

 堅持依法辦事,反對徇情枉法是趙普的一貫思想。

 在皇權至上的大環境下,能基本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

 這與歷史上某些王朝末期綱紀廢弛的黑暗時代相比,至少還是屬於比較明朗的時期了。

 除此之外,趙普在選拔人才、量才錄用方面,做出了傑出的功績。

 宋朝初期,君臣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和使用。

 就是太宗為國家挑選人才,也要與趙普這樣主張正義的人商量,說明趙晉選取人才是很講原則的。

 要量才錄用,因才而用,首先要知人,這是善任的前提條件,這種用人原則是趙晉的一貫主張。

 由於帝王高居廟堂之上,接觸不到外界的人才,因此就需要百官之首的宰相能向皇帝推薦合適的人選。

 而趙普則秉承舉賢之志的原則,為朝廷推舉提拔了不少賢能之士。

 “乾德五年春,突然趙普的母親去世。”

 “趙普需要離職服喪,趙匡胤仍令他繼續到職辦公。”

 “趙普隨後勸趙匡胤派遣使者到各個要道,徵召壯丁戶籍姓名送到京師,以作為守衛的預備。”

 “在每個州府設置通判,令其負責錢糧事宜。”

 “自此兵精糧足,府庫充實。”

 “969年冬,趙普生病,趙匡胤乘車親自到中書省看望。”

 “次年春,再次到趙普的府邸安撫慰問,賞賜錢財,增加其俸祿。”

 “趙普輔政是相當**,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憚他。”

 “當時官府禁止私人販賣陝西的大木料,趙普曾經派遣小吏到市場去買木材,連成巨大的木筏運到京城蓋房子。”

 “這個小吏就趁機偷竊木材,打著趙普的旗號在京城賣。”

 “有大臣知道了又稟告給趙匡胤,趙匡胤非常生氣,督促下令追查此事。”

 “趙匡胤想要下旨驅逐趙普,幸好有人上奏求情才解決了這件事情。”

 “依照以往的舊制,宰相每次在長春殿等候召問,一起在廬中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