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295章 《天工開物》

 “首先在於國家太平,其次在於人們不貪名利。”

 “而這兩點正是明末社會所缺失的,宋應星一針見血地指了出來。”

 “宋應星還認為,對待歷史典籍應採取剔除糟粕、保存精華的態度,而不應盲目崇拜。”

 “貫通古今的哲人是遵循客觀規律、講求實學的人,所謂一代宗師絕不是靠人們的吹捧。”

 “因此,虛偽不實的文章應該廢棄,旨深有用的文章才會像美玉一樣流傳。”

 “在《憐愚詩》中,宋應星希望那些沽名釣譽、沒有真才實學而妄自著述的人最好踏實一點,多做些實實在在的學問。”

 “在《野議》中,宋應星從倡導實學、注重實用的角度出發。”

 “指出正是因為主考官不能鐵面無私,才導致一些不學無術的人身居高官,而真正有才能的人被埋沒。”

 “宋應星的追求還表現在窮究真理,有所成就的人生抱負上。”

 袁世凱:當時明末的社會動盪混亂,間接導致了宋應星走向科學研究的道路。

 宋應星生活在明末社會動盪混亂時期,從萬曆到崇禎年間。

 明政權雖還維持著對全國大片土地的統治,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變得極為尖銳。

 首先,封建統治階級上層,統治者昏庸,不理國事。

 任用宦官和姦臣,排斥忠良。

 致使朝政失綱,政權極其腐朽。

 有權勢的宦官、奸臣結黨營私,貪贓枉法,

肆意妄為,所到之處大肆欺壓百姓。

 大官僚地主憑藉政治權勢在投獻名義下,瘋狂兼併侵佔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在少部分地主階層。

 並對城鄉橫徵暴斂,使廣大百姓備受剝削和壓榨,整個社會民不聊生。

 其次,在繁重的雜稅壓力下。

 工商業主不但無利可圖,反而負債累累,於是出現了工商凋敝的現象。

 在城市裡被工商業主僱傭的役員、工人自然也就大多失業,無處謀求生路。

 只能加入到農民起義的隊伍中去,以武力求生存。

 官軍對歷次農民起義的殘酷鎮壓,只能激起更加強烈的反抗。

 農民暴動此起彼伏,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和分化日益加劇,大明政權處處岌岌可危。

 最後,一些少數民族的貴族統治者也趁機發動擄掠戰爭,北方強大的女真部落崛起。

 沿海一帶倭寇為禍嚴重,邊患連綿不斷。

 以至於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銳動盪,越演越烈。

 這是一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時代,也是一個危機四伏、世事紛亂的時代,更是一個孕育著社會變革的時代。

 宋應星親歷了這一時代的變遷,對當時統治階級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現象做了無情的揭露。

 宋應星也曾積極參加抗清鬥爭,但救國無望,便轉向研究有關國計民生的實學。

 “在《談天序》中,宋應星已經認識到一直困擾人類的秘密是可以探求的。”

 “因此,宋應星無所畏懼地對大自然進行探索。”

 “正是依靠這種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鑽研精神,宋應星提出的許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理論,都是十分先進的,有的甚至接近現代的認識。”

 “比如,在物理學領域,宋應星研究了聲音的發生和傳播,提出聲是空氣中的波的見解。”

 “在認識論方面,宋應星認為研究事物應該主張科學實踐。”

 “又認為世界是可知的,而人是認識和探求未知的主體。”

 “凡此種種,都體現了宋應星具有科學家的眼光和氣質。”

 “這也是宋應星能夠寫成《天工開物》這樣不朽鉅著的前提和基礎。”

 “如今,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已經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

 “提到此人就會聯繫到這部書,提到這部書必然會想到其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宋應星寫這部書可不是為了功名利祿。”

 “而是出於關心國計民生,重視社會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重視農業和手工業的應用技術考慮的。”

 “《天工開物》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卷,十八章。”

 “內容十分豐富,幾乎包括了當時所有農業、手工業的生產種類。”

 “既有大量確切的數據,又繪製了一百二十餘幅插圖。”

 “可謂圖文並茂,清晰明瞭。”

 “總的來說,宋應星是中華歷史上一位偉大的科學家。”

 民國時期的一些知識分子感慨萬千,不僅僅是為了宋應星,更是為了整個中華民族。

 宋應星是偉大的科學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更是他們這些知識分子的意難平。

 在明末時期,中國的科技水平並不比西方列強差。

 可到了清朝,所有與科學有關的事物全被滿清皇室鎮壓消滅。

 他們不禁猜想,要是清朝能夠重視宋應星這樣的科學家,如今的中國肯定能夠和西方列強相抗衡。

 宋應星一生著作,但因著有反清思想,未被清朝的《四庫全書》收錄,幾近失傳。

 宋應星創作《天工開物》的初衷是給不識五穀,只會空談的儒生看的。

 宋應星沒有想過《天工開物》有一天會失傳,更沒有想到會在異國他鄉重生。

 《天工開物》在傳播到日本後,日本人將書中記載的先進技術應用到本土,促進了本國經濟的飛速增長。

 隨後,《天工開物》被傳播到朝鮮,受到李氏王朝實學派的重視。

 後來,《天工開物》還被傳播到西方各國,西方各國的圖書館至今還有收藏。

 直到如今的民國,才在日本找到全本的《天工開物》,並重新引進國內。

 《天工開物》誕生於中國,卻要從日本找回,這是最令他們感到諷刺的地方。

 不過不管怎麼說,他們都為中華民族能夠出現宋應星這樣的科學家而感到驕傲。

 宋應星一生致力於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科學考察和研究,並且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是我國乃至世界歷史上傑出的科學家。

 宋應星的一生坎坷,沒有在官場上取得成功,卻在離世後三百年大放光彩。

 如果說宋應星的上半生不是在準備科舉就是在科舉,那麼其下半生不是在反清就是因為反清而隱居。

 總的來說,宋應星在科學研究上重視實

地考察和實踐經驗的實事求是精神,值得他們這些後人繼承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