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酷的橙子 作品

第321章 道家鼻祖老子

 

“國家一旦把利益看淡了,不與民爭利。”

 

“老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國家也就會因此而長治久安。”

 

“但是小國寡民,其實也是老子提出的一種烏托邦式的幻想。”

 

“對於孩子,父母望子成龍,把壓力強加給孩子,導致孩子出現極端的新聞屢屢見不止。”

 

“對於年輕人,工作結婚身處壓力中心卻得不到理解,抑鬱無助也越來越多。”

 

“順其自然的選擇自己的生活,這其實就是一種無為的態度。”

 

“所以說,老子不是讓大家消極避世,而是積極努力。”

 

朱元璋:道德經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讀道德經,可以仰觀宇宙變化,俯察世事浮沉。

 

他曾經花費大量時間潛心揣摩道德經,終於大徹大悟。

 

自此以後,他覺得自己的人生到達了一個全新的境界。

 

在他看來,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

 

道德經有著無窮的魅力,能跨越時間和地域的隔閡。

 

道德經全文雖只有五千多字,卻指明瞭天地萬物的運行發展規律。

 

它告訴世人行事為人所應遵循的法則,指導世人應該如何去面對世界、周圍以及自己。

 

大至天地,小至塵泥,到修身、養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盡收眼底。

 

道德經蘊含的道理非常之廣,他對其中的內容大為感興趣。

 

道德經有談到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認為這世上唯一的不變就是變,世界上最確定的本質就是絕對的不確定。

 

宇宙間唯一永恆的事情就是演化,它是最強大的力量,它驅動一切。

 

道德經談到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

 

雖然老子的認知是高維世界的,但老子的姿態是極為謙卑的。

 

老子認為,人最好的姿態像水一樣。

 

水的特徵是柔弱,水也可利萬物,所到之處就是生命。

 

他興趣最大的就是道德經的養生之術,裡面提到養生就是養道、養德,清靜無為。

 

養生就是養道、養德,離開道德修養,修身就失去其根。

 

因此才有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養生之道。

 

老子認為保持恬淡為上,知足常樂,不去追逐名利,可使精神內守,有助於養生。

 

“無為並不是消極應對、無所作為,而是憑藉無為而有為。”

 

“努力順天時、隨地性、因之心,在該用力的地方用力,在該放棄的地方放棄。”

 

“老子的思想充滿了樸素的辯證法色彩,辯證法思想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鮮明特色。”

 

“道家有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講的就是這種辯證的思想。”

 

“或者就像是成語那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老子認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孤陰不生,孤陽不長。”

 

“萬事萬物都有著兩面性,而學會將矛盾互相轉化就是老子辯證法的核心。”

 

“所以當我們處於順境的時候,不要忘乎所以,要居安思危。”

 

“當我們正處於人生的低谷時,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因為當人們走到低處,也是開始向上走的開始。”

 

“而且老子的這種思想,也蘊含著以柔克剛的道理。”

 

“在很大程度上來說,老子提出的種種思想就是為了改造現存不合理的社會。”

 

“但是老子的努力並沒有獲得應有的回報,他的政治主張在統治者面前並沒有用武之地。”

 

“但對後世影響來說,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問世,所以老子也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

 

“魯迅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

 

“胡適更為推崇,他稱老子是中國哲學的鼻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學家。”

 

對於各朝各代的老百姓而言,老子和孔子一樣都是耳熟能詳的聖賢。

 

老子是歷史上最難定義的人之一,他的生平事蹟就如同他的思想一樣,玄妙不可言,神秘又極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老子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成為了道家的甚至是先秦哲學的一道標杆,在眾人的眼裡老子是神一般的存在。

 

對於道德經這本書,各朝各代的老百姓看法也不一樣。

 

有的認為這是一本關於修身養性的書籍,也有人認為這是一本治世之書。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老子所傳遞的思想卻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

 

老子在書裡闡述了,道是中性的。

 

老子將道拔高和神秘化,道既是可道的又是不可道的。

 

他試圖說明道的存在,道的作用,以及世人應該如何掌握這世間萬事萬物的道。

 

老子企圖維護舊道,即舊制度、舊秩序。

 

但在當時的社會動盪背景下,必定不得人心,人人喊打。

 

也只有少數智慧之人才可以理解老子的道,天地萬物自行其道,又都脫離不了自然。

 

不管怎樣,對老子其人,有褒有貶。

 

不同時期世人對老子的理解就不一樣,在經世致用的時代,老子的學說就沒什麼大用。

 

但可以將老子的學說視為修身養性之術,也能在其中找到治國的方法。

 

站的角度不同,自然得到的理解和領悟就不同。

 

司馬遷史記中關於老子提到不知所終,老子在他們的眼裡又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沒有人知道老子是怎麼離開這個世間的,有的人認為老子葬於故土,有人認為老子出了函谷關後在青羊宮得道成仙,更有人認為老子騎青牛去了印度教化胡人。

 

不管是哪一種傳說,老子離開了,但老子的思想和學說仍舊影響著一批批的人。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