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土不掙錢 作品

第174章 圍攻漁陽

 公孫瓚不禁找來麾下斥候的將領,大聲責罵他們無用,還不由分說拉出去砍了兩個倒黴的斥候校尉。結果後來冷靜下來才問清楚,袁紹大軍壓根不是從南邊來的,而是從西部方向,一夜之間圍城的! 

 公孫瓚的腦子已經玩不轉了,他怎麼想也想不明白袁紹大軍為何從西部而來?明明袁軍已經從南部撤離了! 

 不過此時也不是他想這個事情的時候了,他將面臨的是袁軍的攻城。公孫續此時已經站在城頭之上了。 

 漁陽郡的防禦能力遠不及北平郡那種大型要塞。漁陽城的城防本就不足,城牆本就不高且城牆厚度也不夠,城門也已經年久失修,堅固程度大打折扣。城中的弓箭、弩機、滾木擂石、火油等物資更是匱乏至極。袁軍撤退之前已經將這些守城物資清掃一空,留下的只有空蕩蕩的城池和無助的百姓。 

 還好公孫瓚帶來的軍隊是幽州軍的精銳主力,而且也是最忠誠於公孫瓚的軍隊。依靠這支隊伍公孫瓚一直屹立於諸侯之列。所以儘管守城的裝備不多,但是隻要幽州軍齊上城頭,仗著居高臨下斬殺爬上來的袁軍依然是一場硬碰硬的戰鬥。 

 (作者之前也沒有攻城戰的直觀體驗,直到寫這篇小說後有一天作者親自換電燈泡,踩著梯子爬到僅僅兩米的“高處”,之後切換燈泡,使用螺絲刀,手電筒等物後,發現自己在梯子上雙腿發虛,著力點晃晃悠悠,而且根本沒有什麼移動和躲避的空間。後來想到如果在這種環境下與頭頂上的敵人作戰,的確是不敢想象。換作者在古代打攻城戰,基本上死個一百次也爬不到城頭。) 

 公孫瓚率軍來在城頭,眼前是烏泱泱的袁軍,而一面大纛之下正是敵軍主帥,袁紹。說起來公孫瓚和袁紹原本是老相識,二人在十八路諸侯攻打董卓時也是肩並肩的戰友盟軍。但在反董卓戰役結束後,二人因為爭霸地點都在幽州冀州,所以因為切身利益因此連年征戰。算起來已經有七八年的時光。 

 在漁陽城,兩位敵對的將領站在城頭和城下,袁紹和公孫瓚雖然是敵人,卻在這一刻展現出了一種特殊的相互尊重和問候。 

 袁紹站在城下,眺望著高聳的城牆,心中充滿了戰意和決心。他知道漁陽城的防禦能力並不強大,這是他攻取北方要塞的關鍵一步。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他卻感受到了一種異樣的情緒,一種對敵人的尊重和敬畏。 

 公孫瓚站在城頭,眺望著敵軍的陣勢,心中充滿了堅定和信念。他知道自己所面對的是強大的敵人,但他並沒有絲毫退縮之意。在這個生死存亡的時刻,他展現出了一種與敵人對話的膽識和氣度。 

 袁紹抬頭看向城頭上的公孫瓚,微笑著開口道:“公孫將軍,你我雖為敵人,但今日相遇於此,也算是一種緣分。你守護著這座城池,我帶領大軍前來攻城,這場戰鬥註定是一場激烈的較量。” 

 公孫瓚聽著袁紹的話語,微微一笑,回應道:“本初老弟,你我本是各自為政的將領,今日相逢於此也是宿命所致。我守護這座城池是為了守一方領土,你率軍攻城是為了爭奪權力和地盤。但無論如何,我有一問,你的大軍是如何突然圍困我漁陽郡的?” 

 袁紹笑道:“是吾的三兒子和軍師許攸為吾獻計,隱藏大軍于山區,再以小股軍隊佯裝撤退,以火灶混淆公孫兄的視聽。所以才有漁陽郡今日之圍困。” 

 公孫瓚聞言苦笑道:“早就聽聞本初老弟的三公子是麒麟之才,不想果真如此。今日被你所圍,必是血染大地。我幽州將士就算詭計不如你,卻也都是堂堂正正決一死戰的好兒郎。希望本初老弟不要手下留情!吾也當奮力搏殺!大丈夫生於天地間,當戰死沙場!馬革裹屍!” 

 袁紹聽著公孫瓚的回答,心中生出一股敬佩之情。他知道公孫瓚是一個忠義之士,為國家民眾著想。他深深地看了一眼城頭上那位堅毅的將軍,說道:“公孫將軍,你我雖然立場不同,但我對你的胸襟和勇氣深表敬意。你我相知相識也有十多年,也有一起討伐董卓的情誼,若是公孫兄願意投降,我必保全兄臺做個富貴老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