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蹊先生 作品

第六十三章 科班與非科班論

排外意識是潛意識,深藏於人的內心你深處,平時不露痕跡,一旦與名利結合,則可以不顧廉恥。

對待夏虎、徐謙化、張兆建、郭強等一批非本地的老師,吳德仁、賀令道、呼少傑、闕一弦等幾個本地老師潛意識裡非常能夠達成一致意見,這是一種天然的排外意識。

誰都不要否認人的骨子裡有一種天然的排外意識,也可以理解為被經常讚頌的老鄉情節。出了省,同一個省籍的人就是老鄉,比起外省的人,關係天然親近;出了市,同一個市籍的人就是老鄉,比起外市的人,關係天然親近些;出了縣,同一個縣籍的人就是老鄉,比起外縣的人,關係天然親近些;出了鄉鎮,同一個鄉鎮籍的人,比起外鄉鎮的人,關係天然親近些;甚至同村的人,不同村的人,相處起來,也要有親有疏,區別對待。

喝白膏河水長大的吳德仁、賀令道們對待非喝白膏河水長大的俆謙化、夏虎們,便自然生成排外意識。不只是在喝酒的時候故意使用灌酒等技倆捉弄他們,平時還動不動就讓他們幾個替自己上課,自己則在辦公室或者下象棋或者出去打麻將或者提前回家,而替上過的課從來不還。

這等行為現象令幾位非本地老師非常不爽,卻無可奈何。

他們幾個本地老師經常口頭上說:“你們年輕人要有點眼色,要主動替老同事上課,”“要爭取進步,好好表現,”“平時多幹點,年終優秀給你們。”

等等冠冕堂皇的話語搪塞俆謙化、夏虎他們。

可是大家心裡都清楚,他們說的這些話都是假的,騙鬼的,從來就沒有兌現過。幾年來,自己乾的冤枉活不少,但學校的年終優秀根本沒有獲得過一次,全部被這幾個喝白膏河水長大的老師喝著酒給瓜分掉了。

方直也替他們幾個上過課,很少,偶爾而已。

他很看不慣這種以大欺小、倚老賣老的作為,大有欺負人的表現,卻無能無力改變,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它上演。作為新一代的年輕人,方直的公平意識比較強烈,其心中有一杆公平秤。他認為社會是平等的,每行每業,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是基本的分配原則。為集體做貢獻是應該的,但少數人以“為集體做貢獻”的名義進行別有目的的行為是可恥的。

無私奉獻是美好的,但少數人以“無私奉獻”的名義,讓別人為自己多幹多付出,其行為同樣是可恥的。

況且像教師這樣的專門職業,良心事業,更具有特殊性,更需要認真對待。臺下坐著求知的孩子,睜大著稚嫩的眼睛,猶如田地裡的禾苗企盼著陽光雨露。老師就是他們的陽光雨露,怎麼可以臨時隨便找個人應付課堂了事?否則,那將是對祖國下一代的不負責任,是對教師職業操守與職業底線的背離。

現實教育中,到底有多少老師存在著敷衍課堂的行為?似乎沒有人認真調查過,答案也就不得而知。

方直認為,現代學校裡的老師,至少都必須要經過師範院校的正規培訓學習才能上講臺授課,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學校畢業,考取個教師資格證,就能搖身一變,成為老師。他相信,未來的中小學老師必定是師範院校畢業生才有資格來當。

也許這只是一個年輕人的美好願望而已。現實往往打臉,打的你猝不及防。但在不久的將來,這種美好的願望變成了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