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蹊先生 作品

第六十三章 科班與非科班論

方直的這一觀點,與他的父親方春玉校長的觀點產生了不小的衝突。

方校長認為,只要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與道德素質,就可以成為老師,上講臺講課。先上車,後買票,邊講邊學,也一樣可以成長為優秀的老師。他說過去的民師都是這樣過來的,許多民師的課比正規師範學校畢業的老師的課講得都好。

方直反駁說:“那是過去,現在不一樣,將來更不一樣。”

方校長說:“昨天一樣,今天一樣,明天還是一樣。”

方直說:“民師的知識水平有限,教學亦步亦趨,很難教出高水平的學生。”

方校長說:“九十年代之前的農村中小學,基本都是民辦教師,不是照樣培養出很多的大中專生嗎?”

“那是過去了,老爹,將來的老師,必是更專業的人才行。”方直堅持自己的觀點。

“你就是民師教出來,講什麼講!”方校長似乎生氣了。

方春玉的觀點有一定道理。特定時代,需要特定人才,代課教師、民辦教師、師範速成班等都是順應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從頭至尾,他親眼所見,親身經歷。存在即合理,他相信,並且他自己身邊就有不少這樣活生生的例子。

陳新柱是方校長一位老同事陳興邦老師的兒子,初中畢業,因為教學成績優秀,在方春玉的栽培下,後來當上了校長。

陳興邦與方校長是同鄉、同班同學,同年同月同日從龍陽師範畢業,又一同分配到白膏河小學任教,感情深厚。

時代變遷,幾經輾轉,最終,兩人先後調回家鄉的方大樓小學任教。

陳興邦老師是一名中共黨員,深受黨的教育培養,只講奉獻,不講待遇,真正做到“獻了青春獻終身”。其工作異常敬業,深受學生的尊敬和同事的欽佩。

四十多歲的時候,終於積勞成疾,陳興邦老師不幸身患胃癌,查出時已是晚期。平時靠止疼片維持,後來身體日漸消瘦,骨瘦如柴的時候,一米八幾的身高走在路上猶如一棵乾枯的老樹,搖搖晃晃,有隨時被風吹倒的感覺。

如此境況之下,陳興邦老師依然拄著柺杖站在講臺上講課,直到臨去世前一週,他還在講臺上給學生講課。

回想起曾經的那些畫面,方春玉很為動情,頗為憤慨地說:“那時的老師才像老師,不像現在部分老師,自己家裡有點事就請假,少則三兩天,多則三兩月,常年請假的也有。職業操守嚴重失守!還談什麼專業!”

方春玉親眼看著自己的好友陳興邦老師消失在講臺上,沒有一點聲響,只留下一個多病的老太婆和四個未成年的兒女。

陳興邦活著的時候,大女兒正在縣一中上高三,成績拔萃,升大學在望。其去世後,家庭的天塌了,迫於經濟壓力,大女兒輟學,很快嫁人,明天的天之驕子成為了今天的地道農民。

方春玉說,如果有記者宣傳一下陳興邦老師,放在今天,興邦老師肯定會成為感動中國的人物。他還說,在那個年代,陳興邦這樣的老師不是個別,自己曾經的同事狄兆祥、蔡新民、楚國璧等都是在四十幾歲時得癌症,倒在講臺上的。這幾位工作起來,真的是要學生不要自己的孩子,要學校不要自己家庭的楷模。

按照當時的相關政策,作為公辦教師,父母病逝或者提前退休,可以安排一個子女頂替接班。但接班者只能是工人身份,不能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