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北 作品

第120章 冀州進行時(一)

 這個人王弋不認識,也從未見過。 

 那人行了一禮說道:“在下韓浩韓元嗣。主公,臣有一策,可讓袁紹治下人心大亂。不僅是袁紹,天下諸侯麾下人心皆可大亂。” 

 韓浩?王弋一時有些愣神,不知道這傢伙怎麼和梁習扯上了關係,他不應該是河內郡太守王匡的手下嗎? 

 韓浩確實應該在河內種田,他能來到這裡歸根結底是因為張燕的原因。 

 原本張燕在黑山發跡後四處劫掠,入侵河內的黑山黃巾是能被韓浩打跑的。 

 奈何王弋來到了這個世界,他手下那些人抽張燕抽的太狠,張燕沒什麼選擇的權力,最終將韓浩攆去了幷州。 

 韓浩很討厭黃巾,所以只能去太原郡,恰巧被梁習發現,將他推薦給了荀彧,出任別駕屬官。 

 結果到了冀州之後韓浩發現王弋缺的是種地的人,而不是教種地的人。 

 無奈打仗也用不到他,他只得潛心研究如何讓糧食增產的方法。 

 荀彧作為冀州二把手,議事之前王弋肯定是要和他通氣的,這次他帶著韓浩來也是因為韓浩規劃了一部分冀州改良水系的圖。 

 王弋沒見過韓浩不要緊,但是他的大名可算得上是如雷貫耳,屯田制的發起人之一嘛。 

 “講來。”王弋看著韓浩,心裡在盤算是不是應該讓荀彧將棗祗給弄過來,畢竟都是潁川同鄉,荀彧應該認識吧? 

 然而韓浩卻用事實告訴王弋,一條計策可以成為定國安邦的良策,也可以成為禍亂天下的毒計。 

 在王弋瞠目結舌的表情下,韓浩說出了屯田的構思。 

 韓浩可以說是除了王弋麾下核心成員以外最早發現王弋缺糧的人,他本是帶著屯田的構思來到冀州的,然而他卻發現冀州百姓並不缺糧。 

 冀州百姓不缺不代表冀州不缺,和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韓浩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一點。糧食產出就那麼多,百姓多,州府自然就少。 

 屯田制顯然已經不適合當下的冀州了,而且韓浩還從中得到了一條恐怖的結論:王弋可能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好,他可能是一個戰爭狂人。 

 韓浩的想法是對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有著超越這個時代絕大多數人對戰爭的理解。 

 在韓浩的理念裡,一方勢力兵事強弱程度擁有能打仗的士卒都是次要的,主要是看能不能打得起仗。 

 而王弋現在的做法就是讓冀州打得起仗,目前雖然州府入不敷出,但在未來即便是王弋將手上所有的軍隊都葬送了,很快他便能拉起另一隻新的軍隊,並且擁有充足的糧食補給。 

 這種恐怖的戰爭動員潛力一度讓韓浩認為等王弋完成自己的計劃,王弋會與全天下為敵! 

 時間久了韓浩才發現自己想的過於極端,但耗費自己半生心血的屯田制必然沒有用武之地。 

 這次王弋遇見的麻煩讓韓浩再次看到了希望,雖然已經是一條廢案了,那也是自己的心血不是? 

 對於計策如何使用韓浩沒有任何意見,他心中很清楚這本就不是一條惠民之策,而是爭霸天下的基石。 

 這塊基石墊起的是那高高在上的權力王座,可一旦更方勢力進入僵持階段,這塊基石瞬間就會變成統治天下的絆腳石,並且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大。 

 然而人心總是貪婪的,富過之後很難再回去過曾經的苦日子。 

 人性又是極度自私的,當自己的私心能附加在公義之上時,沒人會在意所作所為會不會損害到其他人。 

 虛偽的正義往往比純粹的邪惡更傷人,韓浩相信袁紹必然會使用屯田這種計策。而且不止是袁紹,天下間絕大部分諸侯都會使用。 

 屯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於涸澤而漁,可現在連飯都吃不上,能有魚吃誰還在乎水乾不幹呢。 

 王弋聽完韓浩的建議後一陣頭大,他本想著只要自己不提出來,並且限制住了曹操的發展區域,這種不人道的統治手段就不會出現在世人面前。 

 沒想到這一天終於來了,而且還是以這麼一種方式。 

 並且王弋肯定其餘的諸侯都會使用這條計策,如今的天下可沒有劉備,孫堅、曹操、袁術、袁紹甚至劉表都會為了源源不斷的軍糧不惜壓榨治下百姓所有的生產潛力,將其逼到極限。 

 況且一旦這個口子開了,後世很容易進行學習。 

 所有人都看向了王弋,等待他的抉擇。 

 在不少人眼中,韓浩的計策並不是一個好計策,效果太慢不說,還為敵人憑白解決了後勤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