邙山之北 作品

第409章 王弋的戰略(三)

 不過他一直在治下推行用紙來代替竹卷和帛書。 

 一來紙比較方便,其次也是為他將來推行印刷術做準備。 

 由於目前技術上的不足,需要長時間留存的文件自然不能用紙,但是教學和隨筆之類的用紙就會好很多,畢竟成本在那擺著呢。 

 這本《蕩雲集》用的就是古今學堂的紙,有些東西已經不是荀彧能夠摻和進來的了,他需要去源頭看看。 

 “備車,去太學。”王弋拿起書便向門外走去。 

 春暖花開,清風徐徐。 

 商販們沿街吆喝,世家子走馬踏青。 

 王弋比較開心,他治理的效果初見成效,至少百姓們不再像兩三年前那樣破衣爛衫。 

 吃飽很重要,有幸福感同樣重要。 

 當生存已經不是第一訴求,王弋就要收割這波信仰了。 

 他現在正在攢錢、攢糧,等攢夠一年的錢糧,他就開始實行計劃已久的兵役制度,一線、二線、三線的部隊都搞起來,到時候怎麼失敗都不會害怕。 

 其實王弋這麼想完全是被逼的,自從託羅死後王弋就有些膨脹了,又開始屁顛屁顛兒的和五軍軍務府的人推演軍事。 

 長弓兵確實厲害,讓他很是爽了一把,直到他對上了戰術大師周瑜。 

 周瑜連輸三盤,第四盤開始就將他按在地上抽,第六盤的時候甚至將兩個王牌兵種——長弓兵和幽州兵團全都讓給了王弋,依舊抽得他找不著北。 

 那一次讓王弋極為清晰地意識到戰略和戰術不是一回事,郭嘉吃癟的時候他還大義凜然的教育人家,等真輪到他了,那種無力感真的令人絕望。 

 單單軍陣配合就不是他能玩兒明白的。 

 小隊為什麼用刀盾而不是槍盾? 

 騎兵在軍陣中前後左右的擺放位置意味著什麼? 

 弓箭手和弓弩手該怎麼配合? 

 如何根據地形配置軍隊? 

 為什麼派遣部隊都喜歡三千,而不是兩千、四千、六千? 

 周瑜拿著王弋的王牌長弓兵打穿了他的整個參謀部,除了戲志才能打得有來有回以外,只有打醬油的諸葛亮能夠憑藉軍陣拖住周瑜。 

 當然,也不是沒有不要臉的,周瑜最喜歡找郭嘉玩兒,郭嘉每次則會拿出最大的那個沙盤在戰略上碾壓周瑜。 

 反正郭嘉的核心理念只有一個:管你能贏多少場戰鬥,我只要贏下這場戰爭。 

 世家理念禁錮了周瑜的思想,沒有郭嘉那種天馬行空的思維。大家都知道周瑜在尋求突破,只是找的這個對手有些讓人難以評價…… 

 王弋看得大呼過癮的同時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周瑜在對付他的時候總是會保留一些後手應對不確定的情況,讓他屢屢失敗。 

 他覺得自己也應該準備一些後手,不一定能用到,但是一定要有,兵役制度就被他想了出來。 

 不同等級的部隊古已有之,以大漢為例,南軍、北軍就是一線。 

 二線則是各方校尉和雜號將軍麾下的常駐士卒,比如說公孫瓚手下最初那一批幽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