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大腸 作品

第一百五十九章:甚為傷思

 楊岱想起了自家爺爺楊長庚臨下山前對自己說過的話。

 除了道行深厚與否,修行中還有兩大關鍵標誌,對於修行之輩的道行深淺能有一定參考作用,即胸有五炁和頂有三花。

 前者是身內五行大成並且能夠控制運用,可隨心所欲掌握各類術法,

 後者則是元神真形、靈臺明鏡、神遊物外等,都是道行達到某一階段之後才能觸碰的東西

 與個人修行深淺小天地勾連的星辰竅穴多寡,對於元神和道行的增益很有限,並非人人能成就此異像。

 不知從何時開始,修行中人往往只要五無中有一炁凝聚成功,就敢堂而皇之自稱修行圓滿。

 而且還樂見其成,以此為傲,自稱大真人,或者真君上人之類的。

 當然,也不乏有些修行之人,這樣的人往往也有一些獨特的際遇,修行資質或許並不差,只是苦於機緣不足罷了。

 胸有五炁又稱五炁朝元。

 心藏神,後天為識神,先天為禮,空於哀,則神定,南方赤帝之火氣朝元。

 肝藏魂,後天為遊魂,先天為仁,空於喜,則魂定,東方青帝之木氣朝元。

 脾藏意,後天為妄意,先天為信,空於欲,則意定,中央黃帝之土氣朝元。

 肺藏魄,後天為鬼魄,先天為義,空於怒,則魄定,西方白帝之金氣朝元。

 腎藏精,後天為濁精,先天為智,空於樂,則精定,北方墨帝之水氣朝元。

 以上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之理。人之修道,必由五行歸五老,三花而化三清,始能歸原無極本體,而達圓通究竟。

 仙府洞天其說不一,一指五臟真氣聚於上丹田。

 《性命圭旨》曰:蓋身不動,則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動,則氣固而火朝元;真性寂。

 則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則魄伏而金藏元四大安和,則意定而土朝元。

 此謂五氣朝元,皆聚於頂也。

 一說為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紫陽府《流光石丹藥四百字·序》曰:

 以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聲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動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氣朝元。

 總之,五氣朝元之要,在於收攝身心,心不外馳,情不逐物。

 而後者頂上,則真的是真仙的象徵,寓意修行者不但精氣神匯而合一,天地人三才間也是完滿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