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的小姨子 作品

第一百七十一章 李正國陪沈飛過春節!(5,求自動訂閱)

 自古以來,春節其實就這麼點事兒,貼春聯、放鞭炮,吃餃子。

 演化到了現在,煙花爆竹在五環之內不允許放了,沈飛便沒有讓趙靜和葉天兩個人放,三人貼完春聯之後,便坐在一起看春晚,順便聊天。

 “真沒意思。”

 看著春晚裡的節目,葉天吐槽道:“沈主任,您說這現在的春晚,怎麼越來越沒意思了?”

 “是啊。”

 趙靜也點點頭道:“總感覺小時候的春晚好玩,那時候大家都願意守著電視機看春晚,可現在就感覺這春晚好像看不看都行。&“

 “對,就這些節目什麼的,一點期待感都沒有。”

 葉天也吐槽道。

 很顯然。

 在這些年輕人的眼裡,這種春晚是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

 沈飛微微一笑:“可能這春晚導演組的人,太想要讓大家受教育吧。”

 “啊?”

 兩個人年輕人都是一愣神。

 沈飛笑了笑,卻沒有再說什麼。

 說實話。

 他其實也不太喜歡現在的春晚,尤其是那種必須以搞笑開頭,然後以煽情結尾的小品。

 那可真是煽的動就往死裡煽,煽不動你給我硬煽。

 很煩。

 年年春晚,年年拉胯,幾乎成為了大眾的共識。

 今年的春晚,尤其是最受關注的語言類節目,除了依舊地枯燥、煩悶、無聊之外,更節目從頭到尾,整活不斷,為大家精彩呈現了什麼叫做冒犯的藝術。

 在沈飛看來,這已經是徹底丟掉了遮羞布,失去了體面,把社會最庸俗最隱秘的價值觀端上來你單身:是因為你太胖你沒錢,你所有的努力都比不過帥哥的一句土味情話。

 這已經不是喜劇,而是上刑,對看的人來說,每一秒都是煎熬。

 “二九七” 臺上風流雲散,隨著老藝人陸續退休,當年的觀眾也慢慢長大,看著如今一地雞毛的表演,沈飛忽然有點懷念那個鞋拔子臉的大叔了。

 春晚,本質是電視的藝術。

 而如今在電視上,真正的底層一再失語,關於對精英的崇拜和對精緻生活的渲染早已成為主流。

 真正需要發聲的人,卻一直沉默。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之前,電視業很少使用娛樂這個詞,而習慣使用文藝,含有以提高群眾審美情操為使命的文化意味,電視臺娛樂節目製作部也仍然被稱為文藝部。

 西風東漸,九十年代,大夏第一部工業製作的電視劇《渴望橫空出世,頓時間風靡大江南北。

 它是米國通俗文化的一次勝利。

 當時上面對此不僅欣然接受,而且前所未有地讚揚了這部人情味十足、以傳統美德為主題的電視劇。

 從此,以《渴望為開端,大夏的電視劇開始發揮思想宣傳的功能。

 在此鼓舞之下,九二年熱播的《編輯部的故事更進一步,不再先入為主刻畫人物的善惡美醜,而是把他們拉到普通人的道德水準,既有自私自利,又不乏奉獻精神,世俗的煙火氣撲面而來。

 這時,市場經濟的大門剛剛打開,江湖騙術、大吃大喝、商業賄賂、末世謠言等等,這些現實生活的人間百態,統統都反映在電視劇裡。

 那個時代,生存艱難,信仰崩塌,人們不知道還有什麼是可靠的。

 再往後,大夏電視劇的發行與播出體制也發生了變化。

 九三年,帝國電視臺以三百五十萬元的高價購買電視劇《愛你沒商量,開啟我國電視劇“貨幣化交易”的歷史。

 相應地,廣告成為了電視臺收入的主要來源,主導媒體市場的商業邏輯就就不再是“一人一票”了,而是“一元一票”。

 自然,電視劇就更在乎廣告商最鍾情的城市富裕消費者與沿海地區商業階層的價值取向與文化趣味。

 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普通工人、城市底層人民、兒童和老人,因為缺乏消費能力,聲音和文化需求被逐漸忽略。

 從《編輯部的故事中,也能窺見這一點。

 當人們津津樂道於文藝女青年戈玲二十多年前的時尚穿搭時,不得不說,商業化的浪潮已經滲透當時的人心了。

 九八年播出的《將愛情進行到底,是大陸第一部青春偶像劇。

 它講述的不只是幾個年輕人的愛情故事,更是“改開一代”從校園走向社會的彷徨心態的縮影。

 李大鵬和許靜蕾因為這部劇初次相識,後來成為柏林影帝的廖帆獻上了他的處女作,隨著這些年輕人的青澀身影,觀眾的記憶也被永久定格在那個動盪不安卻又充滿希望的年代。

 此時的大學生,一出生就趕上了國門打開,高考已經恢復,知青紛紛返城,先鋒小說流行,市場經濟興起,成長在喧譁與騷動年代裡的年輕人,懷揣著巨大的熱情要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