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子鳴 作品

第五章 敲鐘上工 初幹農活 集體勞動 有說有笑

馬廄既是飼養棚,也是召集社員開會議事的地方,同時還是上工的聚集地。

招集上工的人,農村話,叫打頭的,也就是工頭。他必須是莊家地裡的一把好手,是樣板,你完成跟他一樣的工作量和質量,才能記十個工分。打頭的前一天和生產隊長商量好第二天的農事,上下工的時間由他掌握。

那個年代,人們都很貧窮,生話好一點的人家,能有個座鐘或小鬧鐘就不錯了。所以,每天上工,他都要在馬廄敲鐘。

其實,這鐘也不是我們想像中《地道戰》裡,老鍾叔敲的那樣鍾。就是一小段鐵軌,用麻繩拴牢,吊在一個橫木杆上,拿個鐵棒一敲鐺~鐺~~的聲音,全村都能聽到。

聽到鐘聲,人們紛紛從家裡走來,拿著農具到馬號集合,由打頭的分派當天的農活。

過了春節,也沒有太多的農活,就是備春耕生產。

扒麻皮、搓麻繩、搓苞米都在馬廄幹。

扒麻皮,就是把麻桿從根部折斷,麻皮和麻桿就分離了,順勢一拽,麻皮就下來了。

這活一般都是婦女或半拉子幹(末成年的勞動力)。

年紀較大的婦女,用紡錘打麻繩。

紡錘是用一小段圓木做的,中間細,兩邊粗呈v字型,中間鑲一根小樹叉呈漁鉤型。把扒下來的麻皮栓在鉤上,用手旋轉紡錘,這樣麻皮就上勁了,上了勁的麻繩纏繞在紡錘上邊紡邊往裡續麻皮。

這是一個技術活,一般都是有經驗的婦女幹。

紡好的單股麻繩就可以用來打大繩了。

打大繩

大繩是生產隊用來做繩套的,用在馬或牛車和犁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