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蟲說歷史 作品

生子當如孫仲謀,19歲的孫權是怎麼一步步成就帝業的

 孫權奪取了他們的土地,山越人一部分成了豪族莊園的農奴和部曲,一部分變孫權的農奴,又以服不服兵役區分為作士和屯田客,還以山越人為主先後組建了大量軍隊。再利用北人先進的農耕和灌溉技術,促進生產力的提升。這一策略為東吳帶來了大量的軍糧和財富,讓孫權有了形成割據勢力的經濟基礎,也穩定了底層。

 “擴張”

 孫權的第三招,就是對外擴張,一個組織發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再進一步,勢必要走上擴張之路,我們辦企業也一樣。

 打黃祖。孫權的父親孫堅就是死在打黃祖的戰場上,為什麼必須打呢?因為荊州。

 荊州在楊州的上游,水軍順流而下威脅太大,而且只有荊州水軍才能威脅到東吳,拿下荊州東吳就安全了。

 打荊州要先打江夏,劉表手下大將黃祖就鎮守江夏。江夏就是現在的武漢一帶,一日拿不下江夏,脖子就被別人卡住一日。

 舉江東之力,前後五年,打了三次,才幹掉黃祖拿下江夏。

 花這麼在力氣打江夏,值不值?太值了。不把自己的要害暴露給別人,不讓別人拿捏自己,這是孫權打江夏最大的意義。整個江東都要感謝孫權的決心,因為曹操來了。

 “準確定位”

 在孫權三招過後,整個江東趨於穩定,內憂已無,但外患來了。

 曹操官渡之戰大勝袁紹,經過一系列吞併之後,奪得荊州,並攜勝陳兵江邊,要一舉拿下江東。

 是打還是降?孫權只有這兩條路可走。以張昭為首的江東豪族們要降,對他們來說,孫權也好,曹操也罷,無非是換個人,不會影響他們的地位,真打輸了反而讓曹操遷怒。

 周瑜和魯肅說要打,誰都能降,就是你孫權不行。這點孫權心裡也清楚,他就勢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說:“將領官吏們,有膽敢再說應當投降曹操的,就與這個奏案一樣!”著名的赤壁之戰打響了。

 曹操大敗,留下曹仁、徐晃守江陵,樂進守襄陽,自己跑了。

 面對百萬大軍,面對人心不齊,孫權是清醒的,也能殺伐果斷,重用周瑜、魯肅、程普,聯合劉備,直接開幹,贏了。

 對孫權來說,投降可能勉強活命,但父兄留下的基業肯定沒了。打,輸了會死,贏了江東基業就穩穩的掌握在自己手裡了。

 孫權敢在關鍵時刻選擇打,而且能迅速拍板,選人用人,把手中的牌最大限度用好,確實不易,這年他才27歲。很多年後,曹爽面對司馬懿,如果有這份魄力,結局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