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19章 ——李信之敗

 司馬貞,嗯沒錯,河內司馬氏,就是司馬懿們那個河內司馬。 

 史記從兩漢至唐,最早是竹簡,後來是紙,最開始沒有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時候,書籍的傳承全靠一個字“抄”,而咱們也知道古代的斷句,你要是沒個老師教你,那同一句話,意思就全變了。 

 比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直接給大家斷句,大家自行理解。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而書籍的傳抄,有的人可能抄錯了、抄漏了,各家版本不一,司馬貞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還有《史記》本身的問題,比如司馬遷同一件事在不同本紀完全是兩種說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引用了四百多種書籍來加以說明。 

 《史記索隱》: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後徙於郢。 

 然後到了咱們現代,公元1982年時候,天津文管所在破爛堆裡發現了一個青銅戈,上面發現了三行細如毫髮的銘文。 

 “十七年 丞相啟狀 

 造合陽 

 嘉 丞兼 庫 工邪” 

 經過文物工作者的多方拼湊,隱藏的歷史露出了線頭,昌平君,呂不韋死後做過相國(相邦)。 

 而在這同一時期的歷史有也有一位不知名的昌平君被項燕立為楚王。 

 而郢就是陳縣那個地方。 

 而我們接著看李信的攻楚路線,大軍在潁川郡集結,南下襄城→舞陽→上蔡,而後淮北楚國僅剩的平輿、寢縣順利被攻克,按道理來說這時候應該繼續向穎上、壽春作為進攻方向,直接滅掉楚國。 

 或者向南擴大戰果也行。 

 可是,這時候讓人看不懂的來了,李信率大軍返回中原腹地,攻擊陳縣(陳邑)、鄢陵,這兩塊地可是早就屬於秦國了,可是後方啊! 

 而如果你要去查陳縣這個地方的史料,秦王政二十二年到二十三年,史料完全沒有記載。 

 如果不是《史記索隱》和銅戈,我們永遠也看不見事情的真相,李信也就是翻版的秦國趙括。 

 而現在,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測,昌平君要麼是和王翦一樣,要麼就是和外戚一樣,不想故國被滅,所以被嬴政邊緣化了,放在陳縣這個地方,安撫楚國人心也好,發配囚禁也好。 

 反正昌平君心裡可能有想法了,又在楚國故地,又是楚國公子,一咬牙一狠心,沒經受住誘惑,或者乾脆就是自己聯絡楚軍,叛亂了,直接在大軍後方捅了一刀子,把秦軍後勤斷了,李信沒辦法往前面打了,只有回過頭來,先解決叛亂。 

 這也就很能解釋的通,為什麼這段史料是空白,很有可能是被嬴政直接下命令刪除的,你想想母親背叛,好吧,本來母子之情就不多,弟弟背叛,好吧,這個弟弟就不親。 

 可昌平君,表叔啊,而且昌平君第一次在史書出現,就是和呂不韋還有昌文君一起平定嫪毐叛亂,屬於一開始就堅定的支持著嬴政,嬴政也給了他最高禮遇,大秦相國(相邦)。 

 一路相輔相成,滅韓魏趙燕,到最後up主相信嬴政派他去楚地的原因很簡單,安撫楚國人心,告訴楚人,這昌平君也是楚人,來治理楚國,和你們以前還是一樣的,你們好好聽話,別沒事造反。 

 這種不僅古代常見。現在更多見了,你直接統治不如立個傀儡好用吧,被佔領的國家民眾也很好接受。 

 畢竟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可打的是項燕和公子扶蘇的旗號,扶蘇可是嬴政長子。 

 而根據這個旗號,我們也可以推測扶蘇母親是楚人,而且秦楚聯姻是很正常的,嬴政剛登基,華陽太后可還在,給嬴政找個楚人王后,誰也挑不出理,反對不了。 

 可昌平君不僅造反了,而後史料記載項燕擁立了昌平君為楚王,我們是不是可以大膽推測,兩位同樣沒在史上留下姓名的昌平君為同一人。 

 而整個故事在這裡也說的通了。 

 嬴政為什麼刪除史料,太恨,太丟人,太傷人心了。 

 李信為什麼敗的那麼慘,嬴政對他沒有任何處罰,後來還那麼信任李信,讓他和王賁一起攻打燕國、代國和齊國,平定了燕、齊二國,李信還因功被封為隴西侯。 

 我們當然可以說始皇大度,有容人之量,但是不殺已經很容人,打了這麼大一個敗仗,還能被重用! 

 那就只能有一個原因,錯不在他。 

 而嬴政也是在一次次背叛,被傷害中逐漸變得心如止水,不帶一絲感情。 

 李信失敗,沒辦法,請王翦出山吧, 

 老人說的對,這非得舉全國之力不行,不然根本鎮壓不住。] 

 大秦 咸陽 

 整個朝堂連呼吸聲都聽不到,沒人能夠想到後人能夠從蛛絲馬跡中找出昌平君的存在,甚至連名都找到了。 

 這在秦國可是比趙姬還不能提的存在。 

 而李信呆呆的看著天幕,默默留下淚水。 

 原來後人知我,君王是不會錯的,錯的只有我,可那昌平君整個朝堂誰能想到他會直接反叛,斷我後路,絕我糧草? 

 也不怪陛下,起碼陛下待我挺不錯的。 

 而嬴政深呼吸,深呼吸,也是壓抑不住自己的語氣:“蒙恬,找到當初由他們監製的這批銅戈,盡數銷燬,融成金人,立在陳邑!” 

 ps:關於《史記 秦始皇本紀》:九年......長信侯毐作亂而覺,矯王御璽及太后璽以發縣卒及衛卒、官騎、戎翟君公、舍人,將欲攻蘄年宮為亂。王知之,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發卒攻毐。 

 肯定有書友會拿這個給我解釋,我先說一下,根據專家考證,秦國應該沒有同時兩個相邦的存在。推測是近代斷句錯誤, 

 應該是令相國、昌平君、昌文君這樣來解釋。 

 注意是相邦不是丞相,這最早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官職,相邦高於丞相,丞相可以有左右丞相,相邦只有一個,手握軍權和政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 

 具體的大家可以看看10年秦東陵被盜裡面出土的青銅器。 

 左邊的銘文提到了“八年丞相殳”,而右邊的銘文中出現了“八年相邦薛君造”。這些銘文提供了寶貴的線索,證實了相邦與丞相是不同的政治職位。 

 更多的大家可以去搜搜文獻記載,拾柒這裡,就不過多介紹。 

 謝謝大家的支持,愛你們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