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20章 ——王翦滅楚

 順帶一提,和李信一起出徵的還有蒙恬,而兩個打瞭如此大敗仗還能被重用。更加側面印證了我們之前猜測的正確性。 

 項燕這屬於打了小的來老的。 

 而老人有一個優點——穩重,穩紮穩打。 

 王翦和蒙武依然是按照李信之前的路線進軍,在走到陳縣、上蔡、商水一線。 

 就地安營紮寨,不再往前行軍。 

 而楚國聽說是王翦帶兵來,《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的記載是: 

 荊聞王翦益兵而來,乃悉國中兵以拒秦。 

 也就是動員全國軍隊,這裡給大家區分一下秦軍和楚軍的區別。 

 秦軍全部是國家軍隊,全部歸秦國廟堂指揮。 

 楚國軍隊,則是由王室直領的國家軍隊,以及大量的封地私兵共同構成的。封地私兵基本上不聽國家調遣,只效忠於封地世族。只有在大戰來臨之時,世族封主才會服從王室的徵發而派出私兵參戰。 

 而在外敵面前,楚軍聯合了起來,剛開始並沒有什麼問題,只要一打起來,大家齊心協力,一鼓作氣說不定能複製對李信作戰的勝利,可偏偏王翦不按套路來,停在陳縣一帶,不進攻了。 

 楚軍那是不斷勾引,王翦就是不出戰,並表示:你們這些小浪蹄子,秦王的誘惑我都能扛得住,你們道行太淺了,回去再練練吧。 

 那王翦整天在幹嘛? 

 《史記》中記載: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飲食,撫循之,親與士卒同食。 

 第一:幾乎每天都要召集各級軍官沐浴,並大吃大喝,撫慰他們,循循善誘地與軍官們談話。 

 第二:經常和士兵們一起吃飯。 

 很明顯,這六十萬大軍是現湊一起的,互相之間生疏、溝通各種各樣的問題,王翦趁著這段時間,用咱們的話那叫下基層,把方方面面的先搞定,免得一出戰出現配合不力、溝通不力的情況。 

 而項燕至少沒有時間做這個事,秦國可以耗,楚國就剩半壁江山,還一大半是原始森林,就這國內封君和楚王朝臣還內鬥不止,要不是秦軍突然進攻,大家還不一定齊心協力,要是拖下去,國內就得先亂起來。 

 而王翦這是陽謀沒法破,我帶六十萬大軍來,你派不派軍隊來阻擋? 

 你派,起碼的和秦國一樣,傾舉國大軍吧!不然可不一定能擋住。 

 好,那我不和你打,我就拿國力活生生耗死你。 

 秦國此時已經佔有整個華北平原、關中平原、黃土高原、漢中平原、四川盆地。 

 這可都是產糧區,而楚國此時基本等於什麼都沒有。 

 你不派?那就更好了,我一路直接打過來! 

 而楚國毫無辦法,王翦並沒有深入楚地,陳縣之前提過,早就被秦國佔領,只不過由於李信戰敗才被楚軍又奪了回去。 

 王翦身後就是秦國疆域,潁川郡又是交通要地,糧食物資可以毫不費力的源源不斷送來。 

 楚國想斷王翦糧道逼他作戰都做不到,畢竟斷糧道就要打進秦國,都能打進秦國了,也不至於能被王翦堵在這裡,進又進不得,退又退不得。 

 而其實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到結局,或者項燕其實也能看到。 

 秦國是看一下這下子能不能直接要楚國的命。 

 而楚國是看這一下子能不能留半條命,吊著不死。 

 高度都不在一個高度。一個想幹掉別人,一個不僅只能奢求別人不幹掉自己,還準備放棄一些東西來獲得生存。 

 接下來的劇情:《史記》只有短短的一句話:荊數挑戰而秦不出,乃引而東。 

 而猜測其一項燕意識到這沒法打,先退兵再想辦法,耗不下去了。 

 其二如果還有記得長平之戰廉頗被換的朋友,應該能夠猜到了,楚王和朝堂也受不了了,你打又打不進去,整天耗著,耗不起啊,數次催促項燕,你是不是怕秦國啊,還是想謀反啊?打啊,進攻啊! 

 你項燕帶著舉國大軍,不是誰都是嬴政,用人不疑的! 

 而且你項燕也是楚國公室後代,雖說這位置有點遠,但理論上項燕也是可以當楚王的! 誰放心啊! 

 其三世族封地與楚國王室的後勤支援不能保障,也許是有意掣肘,也許是有難以克服的困難,總之,導致了楚軍糧草缺乏。 

 楚軍中的各個封地私兵集團,對項燕產生了種種嚴重質疑,導致楚軍號令難以統一,使項燕統帥部無法堅持長期對峙。 

 或許是其中一種,或許全佔了,項燕退兵了。 

 而借用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話: 

 這一退,就是一輩子啦! 

 楚軍一退,王翦一看時機到了,下令全線出擊,緊緊咬上楚軍,在渦河之南追上了,隨即就是一場上百萬人的血腥廝殺! 

 而同樣是河,項燕被秦軍堵在河邊,楚軍主力被完全消滅。 

 而他的孫子項羽也是在河邊,直接破釜沉舟,一戰殲滅秦國最後的主力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