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車同軌

 朱標也是直視老爹目光絲毫不退縮,回道:“對,咱要打,爹您要是不開心,大不了把我這太子廢了。” 

 朱元璋就這樣怒氣衝衝的看著朱標:“你確定不改?哪怕咱廢了你的太子之位?” 

 “不改!” 

 朝臣和各王爺都以為朱標今日絕對逃不脫一頓暴打,卻不料朱元璋聽到回答反而大笑著拍著朱標肩膀說道:“不錯,像是咱的種,不畏強權,當君王的就該這樣。覺得對得事情就去做,別管誰反對,標兒不錯,將來爹百年之後這位置給你,咱算是放心了。” 

 朱元璋其他兒子:爹,剛才誰說的改皇明祖訓就往死裡打? 您這是誇大哥還是誇自己? 我們不是兒子呀? 

 諸大臣:好吧,這才是正常的,陛下打太子反而不正常。 

 [而當年的輪子基本可都是木頭輪子,車輪之間的距離被稱為軌,這也是我們今日車軌,軌道這一詞的來源。 

 而車輪反覆碾壓會形成兩條深深的車轍,馬車在進行長途運輸的時候,一直沿著車轍行走就會特別平穩,能夠減少牲畜的體力消耗和車軸磨損。 

 當然並不是說沒有車轍的路就走不了,畢竟沒有第一個蹚路的人,後人也不會那麼輕便,可現成的不走,自己重新走一條出來,既耗時間又浪費體力,還加劇了車軸磨損,成本是不是就提高了? 

 這平時你出門旅遊也就算了,打仗那可是爭分奪秒的事情,一刻鐘就有可能左右一場戰爭的勝負。 

 而有一個成語叫作車不方軌,形容一條路窄的只有一輛車能夠走的車軌。 

 想象一下打南邊來了個喇嘛,打北邊來了個啞巴,兩個人沿著車轍碰面了。這個時候誰讓誰? 

 換成今天,單車道錯車是不是也挺麻煩的?遇上脾氣暴躁的老哥,你不讓我我不讓你,下車那是提著棒球棍就上去。 

 今天錯車無非就是一腳油門的事,就是看誰退一下而已,也不是很麻煩吧。 

 可在古代那可就不簡單了,要先鞭打牛或者馬用力把車子從車轍裡面拉出來,讓對方的車先過去。 

 然後又鞭打牛或馬又進入車轍繼續行走。 

 好傢伙,果然自古以來牛馬都逃不脫被鞭打的命運。] 

 而只有千萬古人疑惑不解道:“牛馬不是本來就是需要鞭打才會做活的嗎?” 

 [由此還誕生了一個成語,改弦易轍,改弦:樂器更換弦,易轍:車子改變道路。 

 而現在我們也能明白這項政策的意義在哪裡了吧? 

 全國的車軌統一那就意味著全國所有的車壓出來的車轍都是一樣的,你從燕國極寒之地到達楚國原始森林,只需要沿著車轍行走就行。 

 而大的層面,全國的車馬和資源都可以隨著調動,不需要再像以前一樣到了地方又要換一輛車才能繼續行走。 

 車轍這個問題下到會對百姓出行和外出交易有諸多不便。 

 上到可以影響整個國家的資源調動投放能力。 

 現在前線急需百萬石糧食,如果沒有車同軌,那很可能一個郡就是一種車轍,需要不停的換車搬運糧食。而且你還要能夠找到如此多相同車轍的車,不然只能現造。 

 這樣搞下去,要麼糧食還沒到前線就已經吃完了,要麼到前線士兵都已經餓死了。 

 而車轍對歷史的影響直到上個世紀硬化道路、橡膠輪胎的出現才慢慢淡出。 

 而對我國那可直到解放過後都還在影響著廣大交通不發達地區。 

 而嬴政不僅僅統一了車轍,還興建了世上第一條高速公路。 

 以咸陽為中心修建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秦直道。 

 有了以上兩樣,整個秦朝的輻射範圍達到有史以來最廣。 

 “東窮燕齊,南極吳楚”,帝國境內有叛亂髮生,可以在第一時間迅速投放軍隊進行作戰。 

 據現在科學家考證,秦朝修建的馳道總長大約六千八百多公里,而馳道大家提起來腦海裡第一想到就是如今著名的秦直道,八車道高速公路。 

 而馳道不僅僅有這樣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這個成語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吧? 

 進入我們四川,用李白的話那叫: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為啥?古時候進川蜀大地最主要的路線就是棧道。 

 而江南多江河,是不是就要修橋? 

 而這就成為始皇帝不恤民力的象徵,但是還是我們熟悉的清華簡。 

 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秦朝徭役制度,當然僅僅針對秦始皇,胡亥時候多半沒有這樣,對於胡亥這個人,他哪怕就是把始皇陵挖了,我都不覺得奇怪,也不覺得是史書瞎編,在我們認知裡,他是真能幹出這樣事的人。] 

 胡亥:你不能因為我被五馬分屍就亂說,我可沒挖! 

 [原文給大家放在最後,這樣大概翻譯一下:每戶不允許同時徵調兩人服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