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35章 統一度量衡

 [首先咱們來說一個成語:半斤八兩。 

 小時候總疑惑為什麼半斤八兩,半斤應該是五兩才對,後來才知道原來古代一斤是十六兩。 

 這還只是古今差異,戰國時候秦國一斤的東西到楚國可能只有八兩,到了魏國又成一斤半了。 

 更不要說距離的誤差,秦國一畝土地用楚國算法可能只有三分,到魏國又快成兩畝了。 

 由此秦國收稅可太複雜了,你要收秦一石的糧食,楚地人給你八斗,魏地人給你一石半。 

 當然你會問統一貨幣會不會比度量衡更重要? 

 回答,重要,但沒有度量衡那麼重要。 

 齊國用刀幣,楚國用蟻鼻錢,各國在還滅亡時候,雖然說貨幣不同,可好歹國家主體還在,別國勉強也能接受互相用對方貨幣結算。 

 可現在六國都滅了,貨幣發放機關都已經不存在了。 

 我們都知道貨幣一定是要有錨定物。 

 可以是金銀,可以是糧食、食鹽等生活必需物資,甚至可以是國家信用。 

 可六國都被滅了,哪來的國家信用可以作為擔保? 

 金銀可都在貴族富戶裡面,人家也不傻,你憑啥就用刀幣換人家黃金? 

 沒辦法,最原始的方式,以物易物或者直接用家家都有的糧食來進行直接交易。 

 而這時秦半兩的出世就很符合廣大百姓的需求,你別管六國遺民罵秦國罵的再狠,恨不得秦國馬上滅亡。 

 可秦國是不是現在華夏大地上唯一的統治機構,秦朝發行官方貨幣是符合百姓和貴族的需求,畢竟小額交易還能勉強用用糧食,大額交易你需要用多少糧食?需要的時間人力物力太大了一些。 

 貴族也是同樣道理,你金銀再多,你難道買一罐食鹽拿金子給別人?別人也找不開呀,別人找你刀幣蟻鼻錢,貴族也不樂意呀。 

 而貨幣一直要到趙宋時候迎來一次大改變,你別管人家趙宋弱不弱,在經濟上人家可是到達了華夏頂峰。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由此誕生了我國史上第一次紙質貨幣——交子。 

 而在此之前貨幣發行不是銅就是鐵,本質上是不存在超發的,你哪怕往銅裡面摻錫,那也得有銅吧? 

 銅鐵是可以看見的,必須要有那麼多,你才能夠發行。 

 而紙質貨幣的誕生就不需要了,畢竟你只要有足夠的紙張就可以發行足夠的鈔票。 

 宋朝那群人對經濟的研究絕對領先於各個朝代,紙幣本質上是以國家信用為擔保,宋朝玩的還行,元朝玩的稀巴爛。 

 而大明……呵呵。] 

 大明 應天府 

 朱元璋滿帶怒氣說道:“妹子,這後人是不是嘲笑咱?怎麼到咱大明就呵呵了?咱還不如那趙宋蒙元?” 

 “重八,能不能等這後人說完再氣?莫生氣,氣出病來無人替。” 

 [初中政治大家都學過:貨幣超發會導致貨幣貶值,貨幣貶值則會導致物價飛漲。 

 而長期以往下去的結果就是國家信用破財。 

 朱元璋玩的那叫一個六呀,錢不夠就給我印,發工資時候用大明寶鈔,收稅時候反而不收大明寶鈔,要麼用糧食布匹,要麼就用金銀銅鐵。 

 對貴族富豪百姓一視同仁,咱就是要刮你們一成皮,咋的?不服那就造反吧! 

 經濟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用的好傷別人,比如最早經濟戰鼻祖的管仲,再到諸葛武侯。 

 很多人說諸葛武侯是在剝削季漢民眾,其實你去認真看看,直百錢是以奢侈品蜀錦為錨定物的,主要是對外的。 

 給大家說一個不太冷的知識,蜀錦在東吳和曹魏那是供不應求。 

 你兩國要買蜀錦?那沒問題,先把你們的糧食食鹽換成咱們直百錢,然後用直百錢買蜀錦。 

 看到沒?人家是在收割魏吳兩國,季漢需要蜀錦嗎?季漢需要的是糧食,蜀錦這些奢侈品拿來能吃嗎?能穿出去打仗嗎?] 

 東漢 茅廬 

 張飛下意識捏了捏衣服襟領,打心眼裡覺得這軍師硬是要得,站起來行禮說道:“軍師,剛才俺無禮了,今後軍師讓俺往東,俺決不往西。” 

 劉備也是恭賀道:“軍師能被後人念念不忘名流千古,備賀軍師!” 

 諸葛亮也是趕快扶起張飛,向著劉備行禮說道:“亮此生不索千秋名,惟願炎漢再興。” 

 大明 應天府 

 朱元璋朝著戶部尚書問道:“思義,這後人說的那什麼貨幣超發真會有如此嚴重後果?” 

 楊思義那是滿頭大汗,卻也只得回道:“回陛下,確實如此!” 

 “那你們當初怎麼不勸勸咱?啊?你們是想咱大明步前元后塵亡國嗎?” 

 楊思義:陛下,您講不講道理?當初我們勸過呀,你不聽我們有什麼辦法? 

 滿堂朝臣齊刷刷的跪下來:“陛下,臣等有罪。” 

 “哼,知道有罪就好,給咱擬個摺子上來,看看怎麼改。” 

 大明 北京 

 朱高煦那是拍案而起吼道:“對呀,老大,錢不夠就印,軍費這不就夠了?先把瓦剌打了再說。” 

 朱高熾還沒來得及反駁,朱棣已經一腳踢到身上,大罵道:“漢王爺,你是想瓦剌沒滅掉,國內就先叛亂四起?你好趁機匡扶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