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47章 謠言又見謠言

 感謝“苫小牧的北港火山”“元始天王”“唯戀相思(> < ”“道友,貧道這廂有禮了”“鴻蒙乂天諭祖帝”“虛無444”“予你同行2015”“至尊元神”“(孤舟蓑笠翁)”“銀明君”“熊山道的冷厲”“楓葉卡西尼”“愛離11”“東北的金大爺”“桑吶”“蘇蘇小月”“愛吃梅子醋的炎星辰”的打賞。 

 祝諸位:餘生事事無心緒,直向清涼度歲年。 

 ———— 

 【明朝歷史區的小說作者、up主一定很感謝朱棣和江南文人。】 

 【朱棣身上的野史、謠言實在是太多了。】 

 【拾柒就很感謝他們,來年清明我一定給他們燒幾千億下去。】 

 朱棣:謝謝,不用,趕快結束朕的故事,去找下一個受害者。 

 【在講朱棣登基之前,來講一講關於朱棣進入南京城以及隨後清洗建文舊臣中那些真假難辨的故事。】 

 ———— 

 大秦 咸陽 

 始皇一杯美酒下肚,爽,太爽了。 

 朕本以為朕身上那些野史已經已經很離譜了,但沒想到居然有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朱棣居然從生母、打仗、靖難、進城、清洗、登基等等全都有。 

 不僅有而且很多。 

 朕心理平衡多了,在野史謠言方面朱棣比朕強多了,朕自愧不如。 

 “叔孫通,天幕結束之後安排人手將朱棣的故事多謄抄幾卷。” 

 “全放到朕的皇陵裡面去。” 

 “朕要給後人們一個大大的驚喜。” 

 叔孫通點頭稱是,心裡卻又苦惱了起來,墨家在造紙、法家在修改法律、連方士都在研究火藥。 

 結果我們儒家除了去教士兵識字的,剩下的全在這裡抄錄天幕言語…… 

 我儒家何時何日才有出頭之日啊! 

 ———— 

 大明 應天府 

 朱元璋難以置信。 

 “老四,你到底被文人編排了多少?” 

 “怎麼事事都有謠言、野史?” 

 “入你娘,都是你自己改史鬧得!” 

 “你要氣死咱!” 

 馬皇后又是輕輕拍了下朱元璋的手掌。 

 “不怪老四,即便老四不改,他們就會對老四感恩戴德嗎?” 

 “我也算是看出來了,能被文人罵的不一定就是壞皇帝,但若是能被文人眾口鑠金稱讚的,一定不是好皇帝!” 

 ———— 

 【第一點,朱棣進城。】 

 【《明史.楊榮傳》《明通鑑》《明鑑綱目》記載:朱棣自金川門入城就迫不及待想要去皇宮登基稱帝,結果楊榮半路殺出,也沒有隨軍衛士和朱棣親衛阻攔他,他走到朱棣馬前攔住朱棣問道:““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成祖遽趣駕謁陵。自是遂受知。】 

 【朱棣瞬間恍然大悟,把楊榮當做大佬一樣對待。】 

 【真的很像某些穿越小說的寫法,王霸之氣一露,皇帝納頭就拜。】 

 【太不靠譜了,朱棣從起兵開始不論別人信不信,無論對外還是對內,都一再強調自己是來靖難,不是來造反當皇帝的。】 

 【即便是在南京城唾手可得,朱允炆派人二次和談的時候,他仍然繼續強調自己是奉天靖難,清除奸臣的,之後就乖乖返回北平,給建文帝繼續當臣子。】 

 【沒道理這時候突然變得如此降智,何況當時南京皇宮是城內最高的建築,一眼就能看到燃著熊熊大火,你說朱棣是去趕著救火都比他迫不及待想要進宮當皇帝靠譜的多。】 

 【而且以上提到的三本書皆成書於清朝,在更早期的史料中是沒有記載這件事的。】 

 【合理懷疑可能是文人意淫,幻想著在風雲變幻的時代靠著自己聰明才智可以成為一個弄潮兒。】 

 【事實上朱棣進城之後安排了救火工作,搜捕奸臣,隨後就率領部分部隊退到龍潭,待了三天。】 

 【朱棣在這裡待三天干嗎?】 

 【廢話,等宗室大臣來勸進啊!】 

 【等著三請三辭啊!】 

 【《禮記·禮器》說“三辭三讓而至。”】 

 【天王老子來了,登基也得按這套流程走。】 

 【你就看看司馬家都當街弒君了,登基時候也要走這套流程。】 

 【再看看劉邦、劉秀、朱元璋,他們得國之正,都要走一遍這套流程。】 

 【即便再急不可耐,你哪怕一炷香的時間就把三請三辭過程走完,那也得走。】 

 ———— 

 大漢 長安 

 劉邦傷心來的快也去得快,左手按摩著自己的腰,右手又抓住酒杯一飲而盡。 

 “嘿嘿,得國之正。” 

 “兩個都是老劉家。” 

 “快哉,快哉,不枉此生。” 

 正準備拿起酒罈倒酒,感覺好像碰到了誰的手,扭頭一望,咦,皇后。 

 劉邦摸著腰子位置,聲音有些顫慄的問道:“皇后怎麼不回宮去?” 

 “朕是真的不行了,來不起了。” 

 “改日吧。” 

 呂雉俏臉微紅,迷離氾濫的桃花眼中帶著一絲溫柔。 

 “陛下說笑了,臣妾只是想為陛下倒酒,服侍陛下而已。” 

 “等晚上,臣妾好好伺候陛下。” 

 劉邦扶著腰只感覺渾身都在疼,朕的腰,朕的腎,你們可一定挺住啊! 

 ———— 

 【其次則是待在此地繼續安排戰爭事宜,雖然朱棣已經入主南京城,但建文帝在假裝和談時候就藉著遣散奸臣的名義安排了齊泰、黃子澄以及他們的親戚學生包括方孝孺的親戚學生等人趕緊去周邊募兵。】 

 【當然這些人頂多算烏合之眾,並不會對燕軍大部隊造成威脅,要麼被燕軍小股部隊擊敗,要麼直接望風而逃。】 

 【而第二點謠言來了,方孝孺。】 

 【在上期講始皇以及本期開始,已經無數次解釋了所謂誅十族的謠言來歷,這裡簡單再多說幾句。】 

 【1.明史記載建文帝聽了方孝孺的建議:南京城牆是沈萬三與明朝政府共同修建的,所以十分堅固,放棄南逃。】 

 【這是徹頭徹尾的都市故事,沈萬三是元朝人,朱元璋進南京之前,沈萬三早就死了,即便是沈萬三的兒子沈榮在洪武元年時候都差不多七十歲了。】 

 【並且沈家只參與了一小段城牆工程的修建,朱元璋很大方的給沈萬三的孫子輩封了官爵。】 

 【2.明史記載方孝孺說南京城內還有二十萬軍隊。 

 尼瑪,永樂朝北京重兵雲集的情況下才一次性能夠拿出十萬多的作戰部隊。】 

 【當然,如果這二十萬是形容輔兵、民夫、壯丁,那當我沒說。】 

 【3.明史記載建文帝詢問方孝孺如果破城了怎麼辦? 

 方孝孺說:若是城破了,陛下死社稷也是應當的。 

 又用很長的篇幅寫方孝孺錚錚鐵骨。】 

 【但是明史列傳記載了很多南京城破之後殉國的人,有普通的縣官、普通的京官、甚至有連官員都不是的普通人以及學生。 

 偏偏沒有方孝孺。 

 建文三劍客,齊泰、黃子澄以及他們的朋友學生和方孝孺的朋友學生是在招募士兵繼續對抗朱棣。 

 雖然建文很得文人的心,被吹成聖王在世,但好像百姓並不認可,他們並沒有招募到很多士兵,皆被燕軍斬殺或者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