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53章 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

 而內廷派往地方的也有鎮守太監、守備太監等等。】 

 【但眾所周知,三角形才是最穩定的結構。】 

 【錦衣衛監督群臣,東廠不僅監督群臣、百姓還要監督錦衣衛。 

 那東廠權力過大怎麼辦? 

 東廠又該誰來監督?】 

 【朱見深大喝一聲:出來吧,西廠。】 

 【但西廠存在時間並不久,成化十三年正月成立。 

 僅僅成立5個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成化十三年五月撤銷。 

 但朱見深沒有安全感,總感覺會被文人欺騙,一個月後,成化十三年六月又復立西廠。 

 成化十八年,西廠也讓朱見深感覺不安全,西廠撤銷。】 

 【但是吧,朱見深的孫子朱厚照登基,大太監劉瑾掌權,宦官勢力再度興起,正德元年,西廠復開,由太監谷大用領導。 

 但好笑的是,西廠與東廠雖然都受劉瑾的指揮,但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合作,而是爭權奪利,互相拆臺。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劉瑾又自建了一個內行廠,由本人直接統領,其職能與東、西兩廠一樣,但偵緝範圍更大,甚至包括東西廠和錦衣衛。 

 一時間,錦衣衛、東廠、西廠、內行廠四大特務機構平存,緹騎四出,天下騷動。】 

 【正德五年,劉瑾倒臺,朱厚照下令撤銷西廠和內行廠,僅剩錦衣衛和東廠。】 

 ———— 

 大唐,眾人傻了眼……還真有啊……不得不說明朝皇帝的想法真的很獨特啊。 

 東廠需要西廠監督,那西廠怎麼辦? 

 內行廠監督唄………… 

 你們這是玩上癮了? 

 大漢,劉徹也是滿眼不贊同,一個兩個就夠了,你們居然足足搞出四個……怕是整天忙於內鬥。 

 ———— 

 【有毛病嗎?沒毛病啊!】 

 【錦衣衛和群臣鬥,東廠和錦衣衛鬥,西廠又和東廠鬥,內行廠又和他們鬥,皇權還不穩穩當當的?】 

 【穩不穩當不好說,但鬥確實是鬥,比這斗的都還兇。】 

 【文官和武將鬥,太監和文官鬥,不僅如此,文官內部還分為東林黨、浙黨、齊黨、楚黨自己也在鬥。】 

 【好傢伙,怪不得西遊記是明朝的書,原來明朝本身就是個鬥戰神佛啊。】 

 ———— 

 大明 北京 

 像個老農一般坐在臺階觀看天幕的崇禎皇帝自嘲的笑了笑。 

 是啊,今天你參我一本,明天我還你兩本。 

 讓他們商議國家大事,半天說不出一條正經建議。 

 若是讓他們互相檢舉揭發,他們能從天明講到天黑不帶重樣的。 

 北京城的文官是解決了,地方上的怎麼辦? 

 朕還可以信任誰? 

 盧象升?秦良玉? 

 是極,是極,調他們二人去南直隸將貪官汙吏殺一波,讓他們總攬軍政大權,救濟百姓,籌措糧餉,徵募勇士。 

 ———— 

 大漢 長安 

 劉邦有些傻眼了。 

 皇帝確實要會識人、會用人,也要懂得制衡,可明朝如此制衡的屬實不多見。 

 朕佩服的五體投地。 

 ———— 

 大秦 咸陽 

 秦始皇眼睛一眯。 

 重用宦官可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何況還給瞭如此大的權利。 

 朕年少時差點被一個假宦官殺掉。 

 成年了,朕最信任的宦官又將朕的大秦弄得支離破碎,二世而亡。 

 不過還好,這兩人現在灰都不剩了。 

 朕記得後輩說千萬不要看南明史,不然會氣瘋的,該不會這群人馬上都要亡國了還在內鬥吧? 

 ———— 

 【朱棣還做了一件不僅對明朝,甚至是對整個華夏都影響深遠的事情——遷都北京。】 

 【也就是常說的天子守國門。】 

 【遷都其實朱元璋也想過,並且還派太子朱標各地考察。】 

 【為什麼一定要遷都呢? 

 一:風水問題。 

 南京不吉利,是真的不吉利啊,雖然南京是六朝古都,但都是些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並未實現天下統一,而且還都是短命王朝,統治時間只是幾十年而已。 

 確實很短命,比如某光頭校長。】 

 ———— 

 ps:這裡刪除了一整段,至於刪除的是什麼,知道的朋友應該知道,先這樣發出來,我看後續怎麼寫才能過吧。 

 ———— 

 近代 

 新華夏,原北京德勝門外的一座佛寺,清朝又改為粥廠的一個地方。 

 羅盤將軍手拿羅盤,掐指算了半天,時不時還將特別申請來的周易一書打開看看。 

 有些不自信的對身邊人說道:“我剛才算出來,半年之內,我們這裡要開一場盛大的聚會……” 

 “特別盛大的那種,不僅有肉有酒,還要放煙花……” 

 “你們說,我是不是算錯了啊?” 

 羅盤將軍的話語惹來眾人嘲笑,你要是算的真那麼靈,還能和我們一起被抓進來? 

 還開聚會?你發燒了? 

 朝鮮那邊打的如火如荼,還能專門撥錢給我們開聚會? 

 閉上眼睛睡覺吧,夢裡什麼都有。 

 ———— 

 【二:有記載說是朱元璋對南京城內佈局不滿意。 

 這個記載可信可不信,並不重要。】 

 【三:最重要的是南京僻居東南地區,不利於掌控全國的形勢,並且南北分離已經太久太久了。 

 久到北方漢人罵南方漢人是一群鼠輩,就知道逃跑。 

 南方漢人罵北方漢人是蠻夷,不知教化。 

 同是漢人,但大家互相都不認可。 

 其次南方富裕、教育資源集中,明朝初次科舉考試中舉的人中南方人佔據了將近百分之九十八。 

 北方土地由於之前歷朝歷代大多定都北方,大肆開發導致水土流失嚴重,反而是南方從三國、晉朝南遷一直到南宋歷經幾百上千年的開發,此時北方耕種收益完全比不上南方,更不用提從宋朝開始的海上絲綢之路,南方佔據了巨大先發優勢。 

 從唐末至明朝建立,北方大地大部分時間都是處於各方征戰之下,十室九空。】 

 【朱元璋最開始選的是汴梁,可汴梁殘破。放棄。 

 又選了自己家鄉鳳陽,如果瞭解鳳陽花鼓戲的就知道鳳陽在很久以前是真的很窮,種地的收益還不如外出乞討。 

 而且鳳陽和南京相比,漕運、陸運都不發達,並且鳳陽幾乎無險可守。 

 朱元璋倒是遷了一群富戶大族過去,希望他們能夠帶動鳳陽的發展,但我們都知道,指望這群人還不如指望神仙現實。 

 鳳陽本來土地就不多,明初災害連又綿不斷,富人去鳳陽無形之間拉高了物價,富人的生活成本急劇升高,富人都過得不好,窮人只會更慘。】 

 【朱棣遷都也有這些原因,並且南京身處江南文人大本營,朱棣本身和他們就不對付,遷都曾經是自己藩地的北平也是理所應當。】 

 【永樂元年,北元入侵在遼東大肆搶掠然後揚長而去,當地指揮使沈永既沒有擋住也沒有及時彙報,將他斬首之後朱棣又詢問朝堂群臣誰該為此事負責? 

 臣子望著朱棣,朱棣望著臣子,好傢伙,原來這件事要朱棣負責。 

 畢竟原來負責在此地防守的二位藩王是燕王和寧王,朱棣在南京當皇帝,朱權不僅手下人被自己帶走了,本人更是被朱棣遷到內陸地區。 

 那怎麼辦呢? 

 朕負責就朕負責,朕是鐵骨錚錚的漢子。 

 隨後禮部尚書李至剛等奏稱,北平是皇帝“的龍興之地”,應當效仿太祖對鳳陽的做法,立為陪都。 

 朱棣隨即以北平為北平府,改北平府為順天府,稱為“行在”。同時開始遷發人民以充實北平;被強令遷入北平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戶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 

 永樂四年,下詔以南京皇宮為藍本,興建北平皇宮和城垣。 

 永樂七年,朱棣以北平為基地進行北征,同時開始在北平附近的昌平修建長陵。將自己的陵墓修在北平而不是南京,證明了朱棣已經下定決心要遷都。 

 永樂八年,開會通河,打通南北漕運。 

 永樂十四年,召集群臣,正式商議遷都北平的事宜。提出反對意見的臣子或革職或嚴懲,從此無人再敢反對遷都。 

 永樂十五年,以南京紫禁城為模板的北平紫禁城正式動工。 

 永永樂十八年,北平皇宮和北平城建成。朱棣下詔正式遷都,改金陵應天府為南京,改北平順天府為京師,但在南京仍設六部等中央機構,稱南京某部,以南京為留都。】 

 【但文臣怎麼會讓朱棣好過呢?】 

 【永樂十九年初夏,紫禁城的奉天、華蓋、謹身三大殿遭雷擊,盡皆焚燬。 

 朝野議論紛紛。禮部主事蕭儀認為,遷都後諸事不便,且棄絕皇脈與孝陵,有違天意。被朱棣直接處死。】 

 【為什麼明明是天雷的原因,拾柒還說和文臣有關呢?】 

 【因為避雷針,雖然叫避雷針,但我們都知道他是引雷的。】 

 【雖然現代避雷針發明於近代,但華夏古代早有類似的: 

 唐代《炙轂子》一書在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漢朝時柏梁臺遭到火災,一位巫師建議,將一塊魚尾形狀的銅瓦放在層頂上,就可以防止雷電所引起的天火。 

 並且在《後漢書》也有記載:未央宮和柏梁臺遭雷電襲擊發生火災不久,有一位名叫勇之的方士向漢武帝建議,在宮殿的屋脊上安裝“鴟魚”來防止災難。 

 宋代彭乘的《墨客揮犀》也同樣有記載:在唐朝及唐朝以前,古人對避雷早有認知,並且用了類似於現代避雷針的運作方式。】 

 【所以你猜文人們有沒有搞一手呢?】 

 【畢竟明朝的文臣,除了極少數之外,懂得都懂。】 

 大明,洪武、永樂兩朝的文人已經躺平了,後輩說什麼都不重要了。 

 反正不管是什麼事,都有我們文人一份,算了,咬破手指用內衣寫封遺書吧。 

 ———— 

 大秦 咸陽 

 嬴政很疑惑,儒家到底是怎麼發展壯大成那個樣子的? 

 又是怎麼變成那個樣子的? 

 孔子復生怕都認不出來這是儒家了吧? 

 他們怎麼什麼都敢幹啊? 

 叔孫通看著始皇神情連忙就要上前解釋,我們和他們不一樣啊,隔了千年之久,作為老祖宗,我們決定開除他們的儒籍。 

 再不開除,儒家在大秦莫說是出頭之日,能不能見到明天的太陽都還兩說。 

 “閉嘴。”嬴政伸手一指。 

 “朕知道你們和他們不一樣,你也別發誓,好好做你的事,朕看在眼裡的。” 

 叔孫通尷尬一笑,行了個禮又接著抄錄天幕言語。 

 壞了,陛下不吃這套了,向儒家先賢發誓看來行不通了,要不下次向大秦諸位先王發誓? 

 ———— 

 【朱棣死後,大胖因為曾經長期在南京監國的原因,有還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宮殿。 

 隨即將北平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重又加印“行在”,等於事實上廢除了北平作為京師的地位。 

 但不知道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運,大胖不滿一年就死了。 

 朱瞻基繼位,暫緩遷都。 

 等到朱祁鎮繼位,徹底確定北平為明朝京師,稱北京,不再稱行在。】 

 【自石敬瑭向契丹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北平附近已有約500年不在漢族朝廷中央政權控制之下。 

 而靖康之變後,整個華北地區也已經有近250年由異族統治。朱棣遷都後,北平及其周邊成為明朝的核心統治地域,漢族政權對華北的控制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同時有一個比較幽默的事情。 

 在宋朝的時候,宋金遼都自認是華夏正統,也自認是漢人。 

 宋朝南遷之後,遼認為自己是漢人,金也認為自己是漢人,那宋朝呢? 

 你們都南遷了,中原漢家故地都不要了,好意思叫漢人嗎? 

 你們就叫南人吧。】 

 【遼國自稱中國,是大唐的繼承者,皇室是炎黃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