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與人親 作品

第10章 霍去病——冠軍侯。

 【但糖衣炮彈,糖吃下,炮彈通通給我打回去。】 

 【吾乃漢使張騫,誓死不降。】 

 【整整十年,不管匈奴如何折磨、利誘,張騫一直在尋找機會逃脫。】 

 【元光六年,終於找到機會,張騫帶著隨從跑了。】 

 【而他逃出去,不是為了回到漢家故地。】 

 【吾乃漢使張騫,受命前往大月氏,使命未完成,無顏歸家!】 

 【而在他被關押的這些年,大月氏又被打跑了,遷徙到了更遙遠的地方。】 

 【這是一次極為艱苦的行軍。大戈壁灘上,飛沙走石,熱浪滾滾;蔥嶺高如屋脊,冰雪皚皚,寒風刺骨。沿途人煙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資準備又不足。張騫一行,風餐露宿,備嘗艱辛。乾糧吃盡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殺禽獸聊以充飢。不少隨從或因飢渴倒斃途中,或葬身黃沙、冰窟,獻出了生命。】 

 【張騫等人由車師折向西南,進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過庫車、疏勒等地,翻越蔥嶺,直達大宛。 

 又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到達康居,康居王又幫助他們,終於張騫一行人成功的到達大月氏。】 

 【但大月氏在新國度樂不思蜀,不想打了,整整一年,張騫等人始終沒有說服大月氏國王。】 

 【張騫還越過媯水南下,抵達大夏的藍氏城,希望能說服大夏。】 

 【而藍氏城已經很遙遠了,在今阿富汗的汗瓦齊拉巴德。】 

 【元朔元年張騫動身返國。】 

 【可命運眷顧華夏的同時,繼續折磨張騫。】 

 【為了避免再次被匈奴人抓住,決定不走河西走廊。】 

 【計劃走塔里木盆地南部,崑崙山北麓的“南道”,從莎車,經于闐、鄯善,通過青海羌人地區後歸漢。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淪為匈奴的附庸,張騫等人再次被匈奴騎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元朔三年初,匈奴為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張騫趁機和堂邑父逃回長安。】 

 【從武帝建元二年出發,至元朔三年歸漢,共歷十三年。出發時是一百多人,回來時僅剩下張騫和堂邑父二人。】 

 【雖然並未成功完成與大月氏建交邀請其共同討伐匈奴的使命。】 

 【但張騫此行卻帶來巨大的歷史意義。】 

 【張騫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不僅親自訪問了西域各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瞭解到烏孫、奄蔡、安息、條支、身毒等國的許多情況。 

 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 

 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被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保存下來。 

 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詳實可靠的記載,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說個真實的冷笑話,身毒因為歷史上被征服的次數太多,獨立之後想研究古代歷史,不得不參考漢朝史書以及李世民時期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錄。】 

 ———— 

 大漢,長安。 

 “陛下,漢使張騫回來了。” 

 劉徹連忙讓人帶他進來,不對呀,按著時間線應該他這時候不應該正被管著呢嗎? 

 朕剛準備派人去救他啊……他怎麼回來的? 

 一身破破爛爛髒兮兮,風塵僕僕的張騫,唯有手上一直握著的節杖讓劉徹依稀能夠辨別出來人的身份。 

 天子下階,緊緊握住張騫的手,不讓他跪拜下來。 

 “卿辛苦了。”飽含熱淚的兩人對望。 

 “臣不辱命,臣回來了。” 

 劉徹連忙吩咐人帶著張騫前去洗漱用膳,休息一會兒再來彙報情況。 

 一炷香之後,劉徹知道了張騫是怎麼回來的,還是因為天幕。 

 天幕第一次在華夏出現是在天上,第二次出現才是人人面前都有一塊。 

 而張騫面前第一次出現的時候便直接就是在他面前……胡人也能看見天幕,但能看見天幕也能看見後輩嘴巴在動,可聲音一點也聽不見。 

 匈奴質問是何種邪術,張騫抱著試試的心態,說天幕講的是他們匈奴……然後瞎編了許多惡毒之語……看守們先是毆打張騫,接著又咒罵天幕。 

 “轟隆隆。”幾百道天雷從天而降,劈死咒罵天幕的人的同時還引燃草場,處處皆是烈火煙霧,張騫趁亂跑了…… 

 本來該前往大月氏,但眾人一思索,不如回來帶些方士、巫師去西域逛一趟,憑著天降神雷嚇一嚇西域各國和大月氏,在神蹟面前讓他們知曉大漢天威,命他們出兵攻擊匈奴。 

 “不得不說,愛卿的想法還真是……”劉徹不知該怎麼評價,別具一格? 

 “陛下,臣用提問的機會換了一個答案,若想要胡人也能如我們一般觀看天幕,必須要華夏領導人同意。” 

 “臣想大概是需要天子下令,他們才能觀看。” 

 “到時候臣邀請些西域貴族來到長安,屆時陛下一聲令下……他們便可以觀聽天幕。” 

 “這可是實打實的神蹟,天子一言,連天幕都要聽指揮,何況西域各國,怕是莫敢不從了吧?” 

 嗯!!!人前顯聖,朕很喜歡。 

 “哈哈哈,好,愛卿且休息幾日,再次出行。” 

 “哼,姨夫,收收你那無恥的嘴臉。” 

 呸,混蛋小孩,該打。 

 “以後沒有大馬騎了。” 

 “嗚嗚嗚……姨夫,我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