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安 作品

第149章 論臥龍

 這樣讓馬謖逐漸積累帶兵經驗,提高自己的指揮作戰的能力。

 而是立刻就將馬謖投入到和魏軍的決戰中去。馬謖缺乏相應的能力,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經過街亭一戰,諸葛亮就殺掉了他,對於這件事,很多人都感到遺憾。

 原本蜀漢就缺乏人才,諸葛亮卻隨隨便便的處置馬謖,這給蜀漢帶來了不好的影響。

 最終,諸葛亮選擇的接班人是蔣琬,雖然理政能力有餘,但是軍事能力不足。

 長此以往,使得蜀漢的軍事人才越發凋零。

 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培養的人才中,益州本土的很少,大部分都是荊州派系的人。

 在那些武將後代中,很少看到在戰場廝殺的,綿竹之戰中陣亡的張飛的孫子張遵,職務居然是文官尚書。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對蜀漢重文輕武的風氣可見一斑。

 第四個原因是諸葛亮的工作方式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對蜀漢政權的態度,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在白帝城接受劉備的託孤後,就將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蜀漢的事業。在他掌握蜀漢政權後,不管蜀漢的內政還是軍事他都“事必躬親”。

 諸葛亮的這種工作態度,贏得了大家的欽佩。

 不過,諸葛亮的這種工作態度,使得他管的事情過多

過細,對蜀漢政權和他自己也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在諸葛亮第五次北伐時,他派到司馬懿軍中的使者,在回答司馬懿的問題時,說諸葛亮罰二十以上必自親理,而每天吃的飯不過數升。

 司馬懿評價說,諸葛亮食少事煩,豈能久乎?事實果然如司馬懿所料,不久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了。

 諸葛亮管的事情過於細碎,這不但損害了他的健康,使得他英年早逝,也在工作中給他的手下帶來了困惑。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有一位包攬一切的領導,他的手下會如何工作,這些人不是將一切問題都推給領導去解決,就是按照領導的指示去照做。

 這種環境,根本就對人才的成長不利。

 在諸葛亮營造的這種工作氛圍裡,他手下的人才慢慢都失去了活力。

 即便是他選擇的繼承人蔣琬和費禕,也都是一些蕭規曹隨的循吏,他們沒有開拓進取的才能和勇氣,只能按照諸葛亮留下的政策去執行。

 一旦這一切形成了傳統,那麼蜀漢的人才就根本無法被發現、提拔和培養,自然是越來越少了。

 看三國的歷史,蜀漢就算是在這種人才凋零的情況下,依然還有一批如張嶷、馬忠、羅憲這樣的人才,可是他們都沒有得到重用,這和諸葛亮遺留下來的人才選用制度是有著直接關係的。

 古人云,“十步之澤,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蜀漢那麼大的領土,那麼多的人口,可是到了後期,竟然人才匱乏,這是直接和蜀漢的人才選拔制度和生存環境有關的。

 而這一切和諸葛亮的執政有著直接的關係。

 正是因為諸葛亮對人才選拔的標準過於苛刻,對於人才過於求全責備,使得很多人才都被諸葛亮所遺棄。

 甚至現有的人才,由於不符合諸葛亮的標準,不是控制使用,就是被殺、被流放。

 相比較當年官渡之戰後,曹操將繳獲的通敵者的書信全部燒燬,諸葛亮就相差太多了。

 再加上諸葛亮對人才的使用,以及對人才的培養方面的缺陷,更使得有素質的人難以成才。

 在這種苛刻的人才成長環境中,諸葛亮又以自己的事必躬親的工作方式,加重了這種影響。他的大包大攬的工作方式,使得人才失去了鍛鍊的機會。

 整個蜀漢政權失去了人才方面的造血機能。

 結果,當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他給蜀漢留下的是一個道德高尚,可是能力一般的朝廷。

 由於沒有選拔、培養人才的能力,這種朝廷只能夠守成,無法進取。

 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隨著諸葛亮留下的人才日漸凋零,蜀漢政權也走到了盡頭。

 這就是我對三國的看法,說出來和同學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