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平安 作品

第149章 論臥龍

 第二個方面是諸葛亮的用人政策失當,是造成蜀漢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

 蜀漢出現這種人才凋零的局面,和諸葛亮有著直接的關係。

 正是在他治理蜀漢的時期,對人才的選拔、培養方式,為蜀漢後來的這種局面埋下了隱患。

 首先,諸葛亮對於人才的選拔標準過於嚴苛。

 諸葛亮對於人才,過於重視品德的高尚,而輕視才能的高下。

 諸葛亮對於蜀漢的人員都明察秋毫,有很多人才在諸葛亮的眼中都能夠看到他們的缺點,而諸葛亮也因為他們的缺點而對他們另眼看待。

 比如說

魏延是蜀漢當時首屈一指的將領,有勇有謀,可是諸葛亮認為他暴躁冒進,對他的使用嚴加管束。

 這使得魏延這樣的優秀將領,只能成天抱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發揮。

 而劉封是蜀漢年輕一代將領中的佼佼者,只是因為諸葛亮認為他剛猛難制,怕將來劉禪無法制約他,就趁著劉封打了敗仗,丟失上庸的機會,勸劉備處死了他。

 廖立是和龐統齊名的賢才,只是因為對自己的職位待遇不滿,發發牢騷,就被諸葛亮剝奪官職,流放到荒無人煙人煙的汶山,一輩子再也沒能夠起用。

 更不要說被劉備託孤的李嚴,因為對諸葛亮大權獨攬不滿,想要拿回自己託孤時的“統中外軍事”的權力,也被諸葛亮貶為平民,流放到梓潼。

 這些有才幹的人士,位居高位,尚不能保全自己的職位,更何況那些不如他們的人。

 這就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一方面諸葛亮的朝堂急需人才,可是另一方面大批的有才能的人因為品行有愧,不入諸葛亮的法眼,或被棄之不用,或被控制使用。長此以往,諸葛亮給蜀漢留下的臣子都是一些品行兼優,可是能力不足的人。

 其次,諸葛亮對於人才的使用,也有著駕馭不得法的缺點。

 這表現為諸葛亮對人才的使用上,經常出現用錯位置的現象,這造成了人才使用上的浪費。

 比如說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的這個缺點表現得十分突出。

 在出兵的時候,諸葛亮分兵兩路,他自己率領主力出祁山,讓趙雲率領一支軍隊作為疑兵出斜谷。

 趙雲這一支軍隊,擔負的是牽制曹魏軍隊主力的任務,這就要求這支軍隊的主將需要具有超強的獨立作戰能力,而趙雲恰恰不具備這種素質,在蜀軍中,最適合擔任這個任務的是魏延。

 魏延在後來的陽溪之戰中,充分展現了自己在這方面的才幹。

 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讓魏延擔任這個任務,而是任用了趙雲。

 結果趙雲的行動很快就被曹魏識破,根本沒有完成自己的牽制任務。

 曹軍主力根本沒有理睬趙雲所部,直奔隴西,在街亭打敗了馬謖。

 而對於馬謖的使用,更是諸葛亮的敗筆。

 馬謖是一位十分優秀的參謀人員,他能夠就戰局說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在南征的時候,馬謖提出了攻心為上的策略,諸葛亮採用後,一舉消除了南方的叛亂。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參謀人員,卻被諸葛亮派上了戰場,直接指揮蜀軍與魏軍決戰。

 由於沒有作戰經驗,同時缺乏指揮才能,馬謖被張合打得大敗,丟失了街亭,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被迫黯然收場。

 如果當時趙雲能夠替代馬謖的崗位,以趙雲在漢水之戰的表現,是一定能夠守住街亭的。

 可惜,這個時候趙雲在箕谷作戰,鞭長莫及。

 而在整個戰役的過程中,魏延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無所作為。

 諸葛亮這樣使用人才,是他在街亭之戰中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三個原因是諸葛亮對人才培養上有缺陷。

 如果說諸葛亮不重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這是冤枉了他。

 不過,諸葛亮選拔人才的標準偏差,帶來了他在培養人才上的偏差。

 這在諸葛亮培養他的繼承人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諸葛亮原本想培養馬謖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可是,事實證明諸葛亮的培養是失敗的。

 諸葛亮沒有循序漸進的培養馬謖,讓馬謖去親自率領軍隊,從小仗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