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四、北渡伐申

 話音未落,大夫閻敖奏道:“臣以為目前伐申,時機尚未成熟,不宜伐申。國君初立,人心浮動,對外用兵,恐節外生枝,此乃一不宜也。申國雖然不大,但國力不弱,加上有險可據,易守難攻。如久攻不下,曠日持久,對我軍不利,此乃二不宜也。申國乃王舅之國,與中原諸國關係密切。如果伐申,其他諸侯國勢必出來干預,此乃三不宜也。申國地處中原腹地,中間隔著谷、盧、鄧諸國,伐申需向諸國借道。常言道,人心不估,萬一出師不利,遭到意外偷襲怎麼辦?此乃四不宜也。依此四不宜,再加上國君初立,百端待舉,當強國固本,蓄精養銳才是當前的重中之重。因此,不宜過早地對外用兵,請國君三思!”莫敖屈乃父出班奏道:“我大楚幅員遼闊,兵多將廣,區區一個申國算得了什麼?再則,中原諸國紛爭不斷,自顧不暇,哪有工夫管別國的閒事?申國地處北上要衝,滅掉申國,等於打開荊楚北上的門戶。此正是伐申的大好時機,國君千萬不要錯過!”

 熊通道:“主戰也好,休戰也罷,各位卿家所言各有各的道理。不過,寡人伐申之意已決,各位就不要再說了!”

 公元前738年秋,楚君熊通在他執政後的第三年,便開始了拓展疆域、逐鹿中原的宏圖偉業。他讓太子屈瑕鎮國,任屈乃父為平北大將軍,鬥御強為副,於奇為部將,領兵五萬,御駕親征,渡過漢江,北上伐申。

 申國,原為黃帝的後代,由於輔周有功,被周宣王封於謝,並且建立了申國。平王東遷後,南申是東周王室的南大門。為了防備荊楚侵犯,周王室在此駐紮了軍隊。在此同時,申國也加強了與中原內地各諸侯的聯繫。得知楚君熊通御駕親征,前來伐申,立刻引起朝野恐慌,申侯忙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退敵之策。上大夫申繻正是原楚國先王熊眴的次子熊繻,其兄熊羆被誅後,逃往申國,改為申繻,被申侯封為上大夫。見熊通御駕親征率兵伐申,申繻奏道:“熊通乃謀逆之君,篡奪君位不到三年就對外用兵,弄得天怨人怒,不得人心,必定軍心渙散。加上遠征申地,人生地疏,鬥志銳減。而我申地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加上又有大周及眾諸侯作後盾。儘管楚軍來勢洶洶,但他們遠道而來,不過是溪澗之水、簷下之流不足為慮。只要我們同仇敵愾,從容應對,定可挫敗來犯之敵!”申繻的一番話,說得申侯點頭稱是,眾文武大臣更是群情激昂,決定給進犯的楚軍一個迎頭痛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