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吉安

 李培恩沉思一番,決定調整策略。既然現成的資源不足,唯有自力更生。他請李巖盡力蒐集縣內的鐵質農具後,直接提出徵用松江縣所有相關工匠的需求。 

 李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這個提議,因為明代的工匠與軍人一樣,社會地位低微至極。初期的明代,戶籍制度很大程度上沿襲自元代。儘管廢除了元代按種族劃分的等級制度,但軍籍和匠籍卻被保留下來。明太祖朱元璋明令規定,軍戶和匠戶需世襲其職,終身無償服務,戶籍不得輕易變動。然而,這樣的重負下,許多工匠的生活舉步維艱。到了明代中期,大量工匠私自逃離,迫使政府不得不改革匠戶服役制度。嘉靖年間,輪班制的匠戶服役終於被徹底廢除,改為除坐班匠戶外,其餘匠戶每年繳納一定銀兩即可自由謀生。即便如此,匠戶在官府眼中的地位依舊低於民戶,且各縣城匠戶數量固定,易於徵召。因此,李巖毫不猶豫地答應了請求。 

 因李培恩急需鐵器,李巖一刻也不耽誤。談妥後,立刻派人傳喚縣裡的捕頭來處理此事。見捕頭準備離開縣衙,李培恩擔憂他會藉此欺壓工匠,於是召喚兩名錦衣衛隨行,以防萬一。實際上,李培恩並非多慮,他深知這個時代底層官員對待平民的態度。如今江浙地區富裕豐饒,年年豐收,但仍有許多農民生活艱難,主要原因就是官員們的苛刻剝削。單說每年的糧食徵收,不知多少家庭因此家破人亡。 

 兩名錦衣衛跟隨捕頭外出後,李巖又讓人拿來縣衙的匠戶名錄供李培恩查閱。粗略瀏覽一遍,李培恩發現松江縣雖號稱大縣,但匠戶僅有一百四十多家。其中石匠和鐵匠加起來不過四十來戶,這還包括鍊鐵和打鐵的。然而,讓李培恩頗感驚喜的是,這百餘家匠戶中竟有一半左右是造船工匠,這對李培恩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