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華 作品

第六十三章 不講道理的黃大人

  黃尊素澹澹拱手:“食祿之人,豈敢懈怠。”

  “哦,呵呵,老弟勤勉,勤勉,”莊知府並不介意自己真誠的體恤被這個下屬豪不領情地奉還,對身邊的通判道,“那今日,乾脆你留在府衙裡守家護院,讓黃推官跟本府去江邊看看。”

  通判應喏,叮囑了僚屬幾句,轉身回值房去了。

  黃尊素神情越發嚴肅起來:“明府,是不是吳淞江又淤泥阻塞、妨礙官渡了?”

  莊知府斜瞥他一眼,揶揄道:“老黃,你看看你這張苦瓜臉,難怪整日想的也是苦哈哈的事。放心,最近吳淞江的各條水道還算太平,但我們松江府,說不定能得個大造化,你去看了就曉得。”

  眾人出了府衙,坐上馬車奔波好一陣,方到得吳淞江的一處官渡口。

  但見此處已聚集了數十位三旬以上的男子,布衣布褲,卻大多目光炯炯,神態老練,透著精幹氣。

  黃尊素認出其中幾張熟面孔,問莊知府道:“這些,都是甲長?”

  莊知府點頭,說句“得讓他們叫人來幹活”後,眼睛一亮,望著幾艘泊入船塢的小舟,對跟來的差官胥吏們吩咐道:“你們,和查勘回來的老師傅們,給甲長們分派分派,看看怎麼出人、出工,今日算清楚、記分明,然後報與本府。”

  僚屬們得令,開始吆喝著辦事。

  莊知府這才轉頭與黃尊素細說原委:“老黃,那些懂水文的匠人,前幾日剛從杭州府過來。吳淞江從前朝起就容易淤積,入海的地方怕過不得幾年就成泥塘了。這是個大隱患,洩洪不暢,頭一個遭災的就是我們松江。乾脆這麼著,看看上奏朝廷,能不能把吳淞江前頭那段改道,過太倉州,從瀏河導入長江。而咱們松江府的各條水道呢,拓寬的拓寬,引水的引水,匯入黃浦南北的河床,最後直通東海。”

  黃尊素凝神靜聽,水利通渠方面很快便聽懂了,但他雙眉卻鎖得更緊。

  “府臺,下官有三點不解,一是自古修水如打仗,最是費錢,這個工程傷筋動骨,由哪個州府去問工部要銀子?二是,為何請的是杭州府的匠人?三是,吳淞江上游的水若能引去瀏河,我們為何又要在上下黃浦再開一條水道入海?”

  莊知府在江風中裹緊身上的袍子,撅嘴往手裡呵著熱氣,待黃尊素一氣兒將問題說完,抬頭露出他標誌性的彌勒笑容,指指黃尊素身後:“走,本府讓鄭姑娘給你解惑。”

  黃尊素一愣,轉身望去,只見鄭海中帶著十來個漢子婆子,也出現在江邊,似在察看挖坑搭灶的地方。

  聽到莊知府召喚,鄭海珠疾步走過來。

  “見過莊府臺,見過黃老爺。”鄭海珠神情自若地行禮,平和的目光並不躲避黃尊素,彷彿三日前語勢咄咄的爭辯並未發生過。

  莊知府對黃尊素道:“韓老爺聽說要修河開江,二話不說就往衙門捐了三千兩銀子,還讓鄭姑娘從市肆尋幾家鋪子,來管民工的吃喝。我現下一尋思,老黃你雖主管刑名訟獄,但平日裡對水利水患頗有參詳,不如你能者多勞,此處就交你暫管。”

  接著又轉向鄭海珠,全無官腔、和顏悅色道:“鄭姑娘,黃推官回來沒幾天,還不知道此事原委,你與他說說。哎,哎這江邊真冷,老夫歲數大了,去那邊喝碗薑湯。”

  黃尊素被帶著刺骨寒氣的江風一嗆,也不由咳嗽起來,不過這並不影響他敏銳地捕捉到,鄭姑娘在看他的風袍。

  黃尊素乾脆擺出坦然讚譽的氣度道:“內子用貴坊所售棉布縫製的,甚好。”

  鄭海珠微不可察地抿抿嘴,開口說正事:“黃老爺家鄉在餘姚,應知我大明的勘合海貿,曾經多麼輝煌。小婦從福建來,自小就曉得,隆慶帝開關後,月港公販的海船也是千帆競發。然而,到了松江府討生活後,小婦覺得,此處才是大碼頭,若能好好經營,不會在月港和澳門之下。”

  黃尊素冷然道:“你何出此言?”

  鄭海珠道:“因為兩點,一是嘉靖爺時候的徐閣老主張海禁,二是松江曾屢遭倭寇進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