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華 作品

233章 戚畹廢莊(上)

  這小姑娘如今比她哥哥見的世面還大,心思迅速老成,聽說鄭夫人要遠赴京城,堅持來做隨從,護衛夫人安全,照顧起居也方便些。

  當下董、鄭兩邊暫時別過,分道而往。

  鄭海珠穿越來後,並非頭一回進京。

  撫順保衛戰和明荷海戰後,朝廷宣她來領六品敕命。她急著回江南運作移民崇明島事宜,在兵部拜見了已升作堂官的張銓,拿到告身,便匆匆離京了。

  駐留的日子雖短,鄭海珠卻記得,京畿一帶的土地,除了皇莊以外,被大量拋荒。她回到松江後,還特意請教過黃尊素。

  彼時,黃尊素頗為忿忿地告訴她,永樂南都北遷,曾大量招募民眾來京,種植糧食。北京城附近本就不缺水,當年在朝廷的鼓勵下,京郊開出不少水田來,海淀、通縣、良鄉,甚至城內的積水潭,都有大片稻田。旱種糧食裡,小麥、高粱、大豆亦豐產,蔬菜瓜果更是不缺。

  然而,隨著定都,在靖難之役裡撈足了政治資本的官員勳貴大量湧入京城,朱家宗室成員更是繁殖驚人。這些特權群體,大量佔地,變民田為莊田,先是種棉花,現在又種菸草,獲利豐厚。至於糧食,左右這些貴族和官員家產萬貫,可以高價購買南糧。同時,沉重稅賦集中到逐漸縮減的民田種植者頭上,逼得他們不得不拋下土地,成為逃戶流民。

  不料,今日所見,今非昔比。站在通州的橋上遠眺,四面田野金黃成片,映著晴朗的藍天,豐美景色叫人歡悅。

  只兩年時間,變化這麼大,鄭海珠根據古今不變的道理推測,應是主管京畿農事的官員,換了。

  她轉過頭,恰見到花二在舔舐乾枯起皮的嘴唇。

  “走,先去吃碗茶湯。不管是遼東山東,還是我們江南,都見不著的點心。”

  通州是大碼頭,河邊酒館飯棚擠擠挨挨,熱鬧得很。

  鄭海珠尋了一家門口擺著大銅壺、裡頭還設了說書案几的,帶著花二與李大牛進去坐了。

  花二頭回來北京,瞪著一對大眼睛,看什麼都新鮮。只見鋪子裡的夥計兩腿岔開蹲個結實的馬步,左手端穩了大碗,右手扶住銅壺,猛地一抖,一股細流直衝碗中,不過幾息工夫,夥計還要將碗轉過圈兒,讓裡頭的高粱面接水均勻,須臾間被完全燙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