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4章 從十死無生到九死一生

  “下邳距淮陰二百四十里,沿泗水順流而下即到。張都尉,你何時丟的下邳?又是何時趕回淮陰報信的?”

  一旁的張飛突然被問到,頓時有些侷促。

  他剛惹下大禍,正覺沒臉見人,哪怕被一個平民質問,也只能乖乖拱手作答:

  “我是前天半夜發現曹豹不軌,不得不領兵殺之。只恨我威望不足,平素不得丹陽兵軍心。

  曹豹死後,許耽等丹陽兵部將唯恐我清算,拒白門樓死守,拖延到呂布從小沛趕來,將其接應入城。

  我還試圖與之廝殺,可寡不敵眾,午前被迫遠遁。

  又經過一日一夜奔逃,剛才入夜時趕到淮陰。”

  張飛一五一十說得非常詳細,從他的敘述裡,也可以聽出些值得翻案的地方:

  歷史上的張飛丟下邳,跟“酒後誤事、鞭撻呂布岳父”毫無關係。

  曹豹根本不是呂布的岳父,他就是對劉備的統治不滿,才自發想要趁機叛變。

  而張飛的過錯,主要是發現叛變後、沒能及時以雷霆手段壓服其他丹陽舊將,但跟喝酒打人沒什麼關係。

  諸葛瑾倒是不太在乎這些細節,他從張飛的陳述裡,得到了他想要的關鍵細節後,便立刻轉向劉備解說:

  “張都尉昨日上午丟的下邳,如今就已經到了這裡,可見兩地相距實在太近,馬快之人與馬慢之人,也不足以拉開太大時間差。

  因此我估計,紀靈那邊快一點的話,後半夜也能得到這個消息。

  如此其士氣必然高漲,您再想進攻,紀靈必能死戰不退。

  而且他反而會因此堅定信心,斷定下邳被偷襲是真的,絕非我軍故意散播的假情報,所以我軍才急切求戰。

  相比之下,您若按兵不動。說不定紀靈反而會狐疑求證,擔心所謂的‘下邳有失’是誘敵示弱之策,或是捕風捉影的假消息。

  最初幾日他或許會疑神疑鬼,但等到數日後劉勳與他會師,他們的戒心也就會放鬆到極點。

  畢竟以兵法常理度之,在他們尚未會師之前,將軍都不敢主動求戰或是劫營,那又怎麼可能在他們會師成功後才襲擊呢?

  到時候將軍再趁其懈怠反其道而行之,或許有一線生機。此所謂兵法虛則實之、實則虛之。”

  劉備靜靜聽完,沒有插話打斷,只是揪著自己嘴唇上的小鬍子,用力之大,都快揪下來了。

  一旁的孫乾聽完後,反覆琢磨,總覺得這個計策太過行險,卻看不出什麼收益,不由憂心忡忡地說:

  “先生顧慮紀靈可能會有所提防,倒也說得通。

  可是僅僅為了這麼一點心理士氣差距,就多拖好幾天,未必變數太大,是不是太不值了?

  我軍糧草本就不足,即使此戰擊退敵軍,也不能馬上得到補給。

  總要轉軍後方的海西縣,或是再強行攻下某處袁術軍的屯糧據點,才能算是徹底渡過生死難關。

  主公必須為這些後招留足糧草,否則就算一時打贏了,軍隊還是會糧盡潰散。

  而且,要對我軍將士封鎖下邳被偷襲的噩耗,那也是非常不易的,

  封一兩天還做得到,想封四五日甚至更久,說不定就會冒出紕漏。

  一旦噩耗洩露,軍心崩潰,到時候再想殊死一搏都沒機會了。”

  孫乾闡述自己的擔憂時,諸葛瑾同樣沒有打斷,反而非常有風度地拿了一支筆,在廢紙上簡單作些筆記,歸納對方的論點。

  等分析清楚後,諸葛瑾才有條不紊地伸出一根手指:

  “你所言那幾點疑慮,我便一一拆解,先從軍糧問題說起。

  你也說了,要確保大軍不潰,僅僅打贏眼前這仗還不夠。還得轉軍海西,或是強攻一個袁軍屯糧據點——

  那麼請問,海西縣的屯糧還有多少?大軍如果過去,夠吃多長時間?”

  孫乾本身就是戶曹從事,對這個問題倒是應聲而答:

  “海西僻處淮河入海口,並非兵家必爭之地,平時駐軍不過千餘,所以也沒專門屯糧……

  那裡的餘糧,夠當地駐軍吃三五個月應該沒問題。若是主力前往,人數暴漲十倍,估計也就半個月吧。”

  “這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大軍往返路上就能耗掉一半多,”

  諸葛瑾非常果斷地指出,“所以,其實我們就只有一個選項,那就是野戰獲勝後,必須再攻下一座袁軍屯糧據點作為根基,別無他法。”

  孫乾這次沒有猶豫,立刻無奈地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