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23章 諸葛加班,一日一計。諸葛休假,三日一計。


                 諸葛瑾鋪墊夠了自己的知識來源、以免對方起疑後,

  總算能大大方方拿出自己的第一條進補方案:

  “先考當年與崔寔交流的筆記裡,就曾記錄:早年遊歷吳會時,見江東可越冬種植芥菜,稻禾秋收後下種芥籽,開春便可採食。

  但兩淮及更北方,便不見人種。一來北麥南稻,宿麥(冬小麥)需與芥菜爭地,二來北方嚴寒,芥苗越冬易凍死。

  先考還嫌道聽途說、紙上所得終覺淺,絕知其事要躬行,後來讓莊客在琅琊試種過,還反覆數年實驗,調整水肥、時令。

  最後竟發現,若按南方收割稻禾的正常時節下種,芥苗果然會被嚴冬凍死;但若提前一月下種芥子,則寒冬來臨時芥苗已足夠強壯,竟能扛過嚴寒。

  我軍如今身處淮南之地,雖不比江東溫潤,可也比琅琊暖和一些。以常理度之,只需比江東提早半月下種冬芥,便可保入冬時菜苗夠壯。如此,來年春荒時還能有些新鮮收穫的葉菜,給士卒們緩解糧食不足之患。”

  諸葛瑾這番見識,當然不是跟諸葛珪學的,而是他前世愛讀書,興趣廣泛,看過諸如《食日談》之類的有趣科普讀物,又聽了一些B站抖音的歷史科普博主掰扯。

  後世網上研究“哪些農作物是哪個朝代才傳入中國的,古人什麼時候才學會種某某某”之類話題的人,簡直不要太多,都快成顯學了,至於美洲作物吹更是一抓一大把。

  他提到的漢朝的芥菜,介於後世的青菜和油菜之間,直接理解成青菜也無傷大雅。

  當時還沒有菜籽榨油,所以芥菜並未分化育種出專門吃葉子的青菜、榨油的油菜、做榨菜的大頭菜。漢朝的芥菜各個器官發育得比較平均中庸,反正吃的時候全部吃下去就行了。

  但不管諸葛瑾哪兒看來的,反正諸葛珪已過世七年,不可能求證。

  劉備聽他侃侃而論、紙上談農,一時有些驚喜,又有些拿不準。

  驚的是諸葛家果然深不可測,而且深的關鍵不在於結論,是在於諸葛瑾描述出來的他家的治學方式——

  他們竟然能想到進行精確的定量分析、做對照實驗。

  比如諸葛珪當年明知琅琊天氣冷,估計冬芥種不活是因為入冬時幼苗不夠壯。那就勤勤懇懇設置很多實驗對照組,很早就開始下種,然後每隔幾天再種幾顆,最後統計各批次種植時間的生長結果,得出“最晚哪一天下種的還能活,把日期記錄下來”。

  這種系統精確的生物對照組實驗,是古人根本不可能想到的,他們沒有這種科學理性求證的思維。古人能觀察總結一下日常經驗就不錯了。

  劉備雖然不知道越冬芥菜在廣陵郡地面上能不能種活、現在種來不來得及,

  但他非常識貨,已經看出諸葛瑾這個思路如果能推而廣之,拿來給其他糧食、蔬菜也做大範圍對照組實驗,肯定能挖出很多成果、發現很多新的可能性,最終是澤及全天下百姓的。

  農業進步並不需要非得發現什麼新物種,對已有物種的特性進行科學的壓力測試、測出其極限,然後優化管理,想想看能不能搭配套種出新的生產模式、再形成經驗著書推廣,這一樣是功德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