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諸葛亮 作品

第58章 搞不定的事情就交給阿亮好了


                 陳群當然不可能知道諸葛瑾內心的全部打算,但他也不得不承認:

  只要跟劉備說“這個計劃是子瑜先生點頭的”,那劉備一定會立刻投入資源去執行。

  哪怕諸葛瑾跟他明說“我現在還沒想好辦法,但我相信幾個月後會設計出辦法”,劉備也會堅信到時候他一定拿的出辦法。

  這就是“歷史記錄”積累的信用之力。

  誰讓人家出道至今、算無遺策呢。

  當下陳群也就沒再廢話,決定先按照先生的點撥執行下去。

  即日就組織起以工代賑的將士家眷們,去射陽澤和運河南段沿岸搞疏浚和圩田,為將來的運河閘門工程打基礎,清理規劃中的“未來庫區”。

  送走陳群之後,諸葛瑾這邊也沒閒著。

  一方面他也要親自動動腦子,把一些前期細節規劃一下,幫著略作點撥。

  另一方面,此後幾日,諸葛瑾也得忙著給弟弟諸葛亮寫最後一波重逢前的家書卷軸——相比於他去許昌前送出的那波卷軸,他這次的規劃,要更加有的放矢一些。

  因為這次他從許都回來後,就收到了諸葛亮給他的回信。

  其中有明確彙報自離開徐州逃亡後這兩年半里,諸葛亮學問究竟長進到了什麼程度,掌握了哪些新東西、在荊州結交了哪些人脈、師友。

  諸葛瑾這次再指點弟弟,就能針對性地補強薄弱,並且更偏向於實操。

  而就在諸葛瑾一邊指點陳群、一併準備家書的同時,劉備那邊後來也找過他一次,

  為的是宋家自立門戶那天,劉備跟糜竺、田豫聊的“接回田豫等人在幽州老家的家眷”一事。

  劉備解釋說,那天他和田豫的談心很順利,田豫也暫時收起了回老家奉養長輩的念頭。

  但對於把家眷接來之事,田豫表達了一些擔憂:

  如果走陸路,太過車馬勞頓,家中長輩怕是經受不起折騰。

  坐船雖然比車馬輕鬆些,但內陸河道不通幽冀,海路又太過風浪顛簸,哪怕是走貼著海岸線的近海航線。

  諸葛瑾聽了劉備的轉述後,覺得這個問題雖然有些麻煩,但也不至於完全無法改良優化。

  於是他就順便建議劉備:不如和田豫、以及其他家眷還在幽州老家的元從袍澤立個賭約,

  如果劉備能拿出誠意來,改良糜竺家海船的抗顛簸能力。

  哪怕沒法完全改良,但只要有進步,那麼田豫等人從此就別再提什麼回老家養長輩的話了,乖乖嘗試把家人接來。

  劉備覺得這個約定勝算不小,就去跟田豫等人說了。

  田豫等人聞言果然面露難色,但隨即想到“主公身為徵南將軍、一州刺史,尚且能為元從屬下接家眷這樣的小事付出努力、做出改良,我輩豈能不領情?”

  最後,他們也只好暗示著答應:只要劉備努力了,哪怕只是取得一丁點改良,他們也願意心悅誠服,從此不提家族拖累。

  這種事情,本來就是大家各自展示誠意,然後各退一步的。

  劉備姿態擺夠了,別人就得領情。

  而劉備拿著這個約定,回頭跟諸葛瑾說時,諸葛瑾的回覆依然是讓他耐心,至少等兩三個月——

  反正現在是寒冬十一月,冬天刮的都是北風,也不可能從徐州開船北上幽冀州。

  後世那些“漕運改海”的朝代,一般北運的海路糧船,也都得等到農曆二月過半、季風順風時才啟航,三月份才到北京。

  漢朝的航海技術、風力利用,只會比明清差得多,所以明年三月份之前是不可能航海北上的。